買正宗三七,就上三七通
當前位置:首頁/酸棗> 吳起酸棗,推薦三種吳起特產(chǎn)

吳起酸棗,推薦三種吳起特產(chǎn)

推薦三種吳起特產(chǎn)吳起羊肉,山杏和糜子粘畫橋面。醋。杏仁。2,吳起變法的特點和作用吳起變法,旨在富國強兵。任用賢能,打擊了楚國大貴族既得的政治經(jīng)濟利益,遭到大貴族的激烈反對,是一次打擊世襲貴族政治經(jīng)……

1,推薦三種吳起特產(chǎn)

吳起羊肉,山杏和糜子粘畫
橋面。醋。杏仁。

吳起酸棗

2,吳起變法的特點和作用

吳起變法,旨在富國強兵。任用賢能,打擊了楚國大貴族既得的政治經(jīng)濟利益,遭到大貴族的激烈反對,是一次打擊世襲貴族政治經(jīng)濟特權的運動。吳起變法促進了楚國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轉化。也影響到秦國的商鞅變法?! 瞧鹱兎ǖ囊饬x:公元前401年,楚聲王子類立,是為楚悼王(前401-?81年)。其時,由于各國競相改革成功,重又開始激烈的爭奪。這時的爭奪與春秋時期的爭奪已明顯不同,過去是爭奪與國,旨在立威定霸;現(xiàn)在則是爭城略地,吞并他國,具有新的封建兼并戰(zhàn)爭性質。入戰(zhàn)國后,魏國崛起,與秦爭戰(zhàn)不止。公元前408年,魏盡占秦河西地,秦退守洛水。魏敗秦后,三晉解除了后顧之憂,即轉向中原,首先集中力量打擊齊國。公元前405年(楚聲王三年),田氏內(nèi)亂,三晉乘機攻齊,大敗齊軍于廩丘(今山東鄆城西北)。第二年,三晉乘勝進擊,攻入齊長城(自今山東肥城西北,東至瑯邪入海),三晉聲威大振?! ↓R國失敗,三晉與楚國的矛盾驟然尖銳了起來,楚國短暫的寧靜局面宣告結束。公元前400年(楚悼王二年),楚搶先一步,與韓、魏爭奪鄭國地,三晉立即聯(lián)合起來反擊,攻楚至乘丘(今山東巨野西南)而還。楚國為了擺脫被動地位,接著連年攻周攻鄭攻韓,為緩和與鄭國矛盾,還主動歸榆關(今河南中牟南)給鄭,鄭國也殺其相駟子陽以悅楚(《史記·鄭世家》。)公元前393年(楚悼王九年),魏為打擊楚國,先攻鄭,并筑酸棗(今河南延津西南)城。楚不示弱,亦于同年攻韓,奪取原鄭國的負黍(今河南登封西南)(《史記·楚世家》。公元前394年,鄭之負黍叛鄭,重歸韓,故楚伐韓,取負黍。)過兩年,即公元前391年(楚悼王十一年),三晉聯(lián)軍大舉攻楚,連敗楚軍于大梁(今河南開封市)、榆關,魏并攻取了大梁。楚國勢孤害怕,只得“厚賂秦”(《史記·楚世家》。,向秦國求援,三晉才停止了攻擊。接著,秦出兵攻韓國的宜陽(今河南宜陽西),取六邑,有力地支援了楚國?! ∪龝x見楚、秦合作,轉而又與齊結好。公元前387年(楚悼王十五年),魏武侯主動幫助齊田和謀求諸侯,齊與三晉結怨暫時得到消解。此后,魏、秦爭奪進一步激烈,趙徙都邯鄲,韓則全力攻打宋、鄭,嚴重地威脅著楚國。  國外形勢嚴峻,國內(nèi)社會矛盾尖銳,迫使楚悼王不得不尋找出路,以擺脫困境。正在此危殆之際,在魏國協(xié)助李悝改革、抗秦有功的吳起來到了楚國。楚悼王早就聽說吳起能干,所以吳起一來到楚國,就受到楚悼王的重用(《史記·吳起列傳》。)吳起(?椙?81)年,衛(wèi)國左氏(今山東曹縣北)人。他年青時在外游學求仕不遂,卻耗盡家產(chǎn),為鄉(xiāng)鄰人所譏笑。吳起一怒之下,殺譏笑者三十多人,逃出了衛(wèi)國,來到了魯國,拜曾參為師,學習儒學。幾年后,吳起母親病逝,吳起以為自己尚未得仕,沒有回去奔喪,曾參不悅,與他斷絕了師生關系。吳起于是改學兵法,在魯國擔任大夫。齊人伐魯,吳起為求得魯國國君的信任,“殺妻求將”,領兵打敗了齊國,初露鋒芒。然魯君不信任他,反而把他辭退了,吳起聞魏文侯賢明,李悝又在魏國主持變法,便來到了魏國?! 瞧鸬轿簢?受到魏文侯的器重,“立為大將,守西河”(《吳子·圖國》)?! ∮峙c李悝等人一道,進行政治、經(jīng)濟、軍事改革,尤其在軍事改革與實踐方面,成就突出。他對士兵考核嚴格,訓練有方,創(chuàng)立了“武卒制”(根據(jù)不同士兵的特點編制訓練、作戰(zhàn),以提高軍隊戰(zhàn)斗力);他“將三軍,使士卒樂死,敵國不敢謀”(《史記·吳起列傳》),著《吳起兵法》四十八篇(原書失傳。后人將斷簡殘篇編成《吳子》六篇,此書雖非原著,卻也保存了吳起的光輝軍事思想),和《孫子兵法》、《孫臏兵法》齊名,故“馳說者以孫吳為宗”(《漢書·刑法志》。)吳起思想豐富,兼采儒、兵、法各家。他認為為政之道,應“內(nèi)修文德,外治武備”(《吳子·圖國》),故在內(nèi),做到“治百官,親萬民,實府庫”(《史記·吳起列傳》),對外,使秦不敢東向,韓、趙“賓從”(同上),對魏國的勃興是有貢獻的。  公元前396年,魏文侯卒,魏武侯繼位。約在公元前390年(魏武侯六年,楚悼王十二年)左右,吳起受到大臣王錯排擠,被迫奔楚。由于吳起在魏國政績卓著,軍功赫赫,所以一到楚國,就受到楚悼王的重用。先任為宛(今河南南陽市)守,防御韓、魏。一年以后,晉升為今尹,主持變法?! 瞧鹪诔陂g,注意調(diào)查研究,對楚國國情了解至深,故其變法措施,切中時弊,干凈利落。主要內(nèi)容如下:  (一)“明法審令”(同上),實行法治。吳起總結了李悝在魏國變法的經(jīng)驗,深知法治的重要性,故他在變法中制定法令,公布于眾。為確立法治的權威性,吳起還采取“倚車轅”(《韓非子·內(nèi)儲》。)的辦法,即立一車轅,有能夠搬動的予以獎賞。為使思想認識和輿論一致,禁止縱橫家進行游說,“破橫散從(縱),使馳說之士無所開其口”(《戰(zhàn)國策·秦策三》。)這些措施,都有力地貫徹了“明法審令”的精神,在楚國臣民中增強了“廢其故而易其?!?《說苑·指武》。必要性的認識,有利于變法的進行?! ?二)減爵祿,進而廢除貴族世卿世祿制?!痘茨献印ぬ┳逵枴氛f:“吳起為楚減爵祿之令?!薄墩f苑·指武》說:“(吳起)均楚國之爵,而平其祿,損其有余,而繼其不足?!睂o功勞的貴族及其后代,實行均其爵、平其祿政策,對立有軍功和其他有功人員則授予爵祿,以解決分配不公,提高將士和新興封建勢力的積極性。在此同時,進而廢除貴族世卿世祿制,“使封君子孫三世而收爵祿”(《韓非子·和氏》),即解決“封君太眾”的問題,“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yǎng)戰(zhàn)斗之士”(《史記·吳起列傳》。)(三)“卑減大臣之威重”(《史記·蔡澤列傳》),整頓吏治。吳起認為,“大臣太重”與“封君太眾”是楚國政治兩大弊端,故在廢除貴族特權的同時,又削弱大臣威權,“禁明黨以勵百姓”(同上),禁止大吏結黨營私,獎勵百官盡忠守職,不超越所規(guī)定的權力?! ≡诖送瑫r,吳起還著手整頓吏治。一是“塞私門之請,一楚國之俗”(《戰(zhàn)國策·秦策三》),杜絕權門請托之風,廓清吏治;二是“使私不害公,讒不蔽忠,言不取茍合,行不取茍容,行義不固毀譽”《戰(zhàn)國策·秦策三》。),要求官吏公私分明,言行端正,不計較個人得失,立志為變法的新興政權效力。三是“罷無能,廢無用,損不急之官”(同上),裁減冗官,選賢任能,罷除無能無用之輩。顯然,這些措施,不僅使吏治得到了整頓,而且對權貴大臣也是一種束縛,有利于削弱權豪的威勢?! ?四)徙貴族于邊境,以實廣虛之地。據(jù)《呂氏春秋·貴卒》載,吳起對楚悼王說:“荊所有余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今君王以所不足益所余,臣不得而為也?!背客豕麛嗟刂С謪瞧?,“于是令貴人往實廣虛之地”,一方面在政治、經(jīng)濟上繼續(xù)剝奪舊貴族的特權,另一方面改變了原來貴族把人口集中在地少人多地區(qū)的局面,有助于對荒蠻的邊境地區(qū)的開發(fā),促進楚國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 ?五)加強軍事訓練,提高軍隊戰(zhàn)斗力。吳起變法,“要在強兵,破馳說之言從橫者”《史記·吳起列傳》),以“爭利于天下”(《說苑·指武》。,所以在變法中,“禁游客之民,精耕戰(zhàn)之士”(《史記·蔡澤列傳》),即注意耕戰(zhàn)并重,亦兵亦農(nóng),禁止丁民游手好閑,不務耕作。在此同時,收減百官和封君子孫的俸祿,以保證軍隊得到給養(yǎng),加強訓練?! ?六)改“兩版垣”為四版筑城法(《呂氏春秋·義賞》),提高了筑城工程的質量,加強了郢都的建設。  吳起變法是在楚悼王的直接支持下進行的,而楚悼王是在其父楚聲王被“盜”殺后,由楚國“國人”所立,故其政權已具有新興的封建性質。吳起來自魏國,其變法措施也如同魏國李悝變法,因而吳起變法,實際上是在新興政權主持下的一次具有封建性質的改革。正因此,所以變法雷厲風行,立竿見影,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斪兎樌M行、楚國又朝氣蓬地地活躍在國際舞臺上時,公元前381年(楚悼王二十一年),楚悼王不幸病逝。早就對吳起變法懷有刻骨仇恨、蓄謀殺害吳起的舊貴族勢力,乘機作亂,圍攻吳起。吳起機智地伏在楚悼王尸體上,舊貴族用亂箭射殺吳起,同時也射中了楚悼王的遺體。有的古文獻還說吳起被射殺后,又對他的遺體進行了“肢解”或“車裂”(《史記·吳起列傳》等說被舊貴族射死?!稇?zhàn)國策·秦策》等說吳起被肢解;《淮南子·繆稱》等說吳起被車裂。郭沫若據(jù)此認為吳起被射殺后,又遭肢解,而肢解時則用車裂法(《郭沫若全集·歷史編》)。《呂氏春秋·貴卒》說:“荊國之法:麗兵于王尸者,盡加重罪,逮三族?!背客鮾鹤映C王即位后,按其法,“乃使令尹盡誅射吳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史記·吳起列傳》。)對畏罪逃亡到國外的陽城君,亦被“收其國”(《呂氏春秋·上德》。)吳起雖死,舊貴族舊勢力也受到了一次巨大的打擊。吳起變法,切中時弊,完全符合楚國國情。由于楚悼王不幸早逝,吳起也就失去了堅強的靠山。舊貴族舊勢力在變法中雖然受到沉重的打擊,但變法時間畢竟不長,變法的成果并未完全鞏固下來,所以隨著楚悼王與吳起的死去,楚國歷史上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運動也就夭折了。此后,楚國雖一度出現(xiàn)宣威盛世,但總的趨勢是在走下坡路,直至滅亡。“楚不用吳起而削弱,秦行商君而富強”(《韓非子·問田》),后來歷史的發(fā)展完全證實了這一點。

吳起酸棗

3,陜西延安吳起到河北承德隆化多遠

駕車路線:全程約1439.6公里 起點:吳起縣 1.從起點向西北方向出發(fā),行駛530米,直行進入S303 2.沿S303行駛95.2公里,右前方轉彎進入G307 3.沿G307行駛87.3公里,稍向右轉 4.行駛40米,右轉 5.行駛110米,朝子洲/呂梁方向,稍向左轉 6.行駛730米,在入口,進入G20 7.沿G20行駛23.7公里,朝橫山/榆林/安塞/延安方向,稍向右轉進入靖邊立交 8.沿靖邊立交行駛240米,朝橫山/榆林方向,稍向右轉進入靖邊立交 9.沿靖邊立交行駛1.2公里,過靖邊立交,在入口,進入G65 10.沿G65行駛271.6公里,過烏蘭木倫大橋,朝呼市方向,稍向右轉 11.行駛960米,直行 12.行駛10米,在入口,進入G18 13.沿G18行駛113.1公里,過常署梁約320米后,直行進入S103 14.沿S103行駛123.4公里,稍向右轉 15.行駛130米,右前方轉彎進入環(huán)島 16.沿環(huán)島行駛170米,在第3個出口,右轉進入西二環(huán) 17.沿西二環(huán)行駛7.8公里,直行進入G110 18.沿G110行駛5.1公里,左后方轉彎進入通道北路 19.沿通道北路行駛20米,直行進入S104 20.沿S104行駛410米,過右側的加油站約190米后,稍向右轉 21.行駛650米,直行 22.行駛160米,過呼和浩特收費站約70米后,朝北京方向,稍向右轉 23.行駛290米,在入口,進入G7 24.沿G7行駛334.7公里,朝北京方向,稍向右轉進入G7 25.沿G7行駛46.2公里,稍向左轉進入G6 26.沿G6行駛72.6公里,朝北六環(huán)/順義/門頭溝方向,稍向右轉進入百葛橋 27.沿百葛橋行駛360米,過西沙屯西橋,朝順義/北六環(huán)(東)方向,稍向左轉進入百葛橋 28.沿百葛橋行駛1.0公里,在入口,進入六環(huán) 29.沿六環(huán)行駛19.8公里,過大東流橋,朝京承高速/承德/北五環(huán)方向,稍向右轉進入酸棗嶺橋 30.沿酸棗嶺橋行駛190米,朝承德/京承高速方向,稍向右轉進入酸棗嶺橋 31.沿酸棗嶺橋行駛1.3公里,過高麗營南橋,在入口,進入G45 32.沿G45行駛157.3公里,在紅石砬/承鋼出口, 33.行駛390米,左后方轉彎 34.行駛180米,過紅石砬收費站約120米后,朝承鋼方向,直行 35.行駛40米,左前方轉彎進入G112 36.沿G112行駛9.6公里,過右側的加油站,右前方轉彎進入S354 37.沿S354行駛4.5公里,左前方轉彎進入S256 38.沿S256行駛44.8公里,直行進入S254 39.沿S254行駛4.8公里,稍向左轉進入S357 40.沿S357行駛6.9公里,右轉進入二中東路 41.隆化縣內(nèi)駕車方案 1) 沿二中東路行駛450米,左轉進入苔山路 2) 沿苔山路行駛460米,左轉進入通站街 3) 沿通站街行駛370米,右轉 4) 行駛130米,到達終點 終點:隆化縣

吳起酸棗

4,野生酸棗樹用什么除草劑能夠除根

駕車路線:全程約1439.6公里 起點:吳起縣 1.從起點向西北方向出發(fā),行駛530米,直行進入S303 2.沿S303行駛95.2公里,右前方轉彎進入G307 3.沿G307行駛87.3公里,稍向右轉 4.行駛40米,右轉 5.行駛110米,朝子洲/呂梁方向,稍向左轉 6.行駛730米,在入口,進入G20 7.沿G20行駛23.7公里,朝橫山/榆林/安塞/延安方向,稍向右轉進入靖邊立交 8.沿靖邊立交行駛240米,朝橫山/榆林方向,稍向右轉進入靖邊立交 9.沿靖邊立交行駛1.2公里,過靖邊立交,在入口,進入G65 10.沿G65行駛271.6公里,過烏蘭木倫大橋,朝呼市方向,稍向右轉 11.行駛960米,直行 12.行駛10米,在入口,進入G18 13.沿G18行駛113.1公里,過常署梁約320米后,直行進入S103 14.沿S103行駛123.4公里,稍向右轉 15.行駛130米,右前方轉彎進入環(huán)島 16.沿環(huán)島行駛170米,在第3個出口,右轉進入西二環(huán) 17.沿西二環(huán)行駛7.8公里,直行進入G110 18.沿G110行駛5.1公里,左后方轉彎進入通道北路 19.沿通道北路行駛20米,直行進入S104 20.沿S104行駛410米,過右側的加油站約190米后,稍向右轉 21.行駛650米,直行 22.行駛160米,過呼和浩特收費站約70米后,朝北京方向,稍向右轉 23.行駛290米,在入口,進入G7 24.沿G7行駛334.7公里,朝北京方向,稍向右轉進入G7 25.沿G7行駛46.2公里,稍向左轉進入G6 26.沿G6行駛72.6公里,朝北六環(huán)/順義/門頭溝方向,稍向右轉進入百葛橋 27.沿百葛橋行駛360米,過西沙屯西橋,朝順義/北六環(huán)(東)方向,稍向左轉進入百葛橋 28.沿百葛橋行駛1.0公里,在入口,進入六環(huán) 29.沿六環(huán)行駛19.8公里,過大東流橋,朝京承高速/承德/北五環(huán)方向,稍向右轉進入酸棗嶺橋 30.沿酸棗嶺橋行駛190米,朝承德/京承高速方向,稍向右轉進入酸棗嶺橋 31.沿酸棗嶺橋行駛1.3公里,過高麗營南橋,在入口,進入G45 32.沿G45行駛157.3公里,在紅石砬/承鋼出口, 33.行駛390米,左后方轉彎 34.行駛180米,過紅石砬收費站約120米后,朝承鋼方向,直行 35.行駛40米,左前方轉彎進入G112 36.沿G112行駛9.6公里,過右側的加油站,右前方轉彎進入S354 37.沿S354行駛4.5公里,左前方轉彎進入S256 38.沿S256行駛44.8公里,直行進入S254 39.沿S254行駛4.8公里,稍向左轉進入S357 40.沿S357行駛6.9公里,右轉進入二中東路 41.隆化縣內(nèi)駕車方案 1) 沿二中東路行駛450米,左轉進入苔山路 2) 沿苔山路行駛460米,左轉進入通站街 3) 沿通站街行駛370米,右轉 4) 行駛130米,到達終點 終點:隆化縣

5,廉公之思趙將和吳子之泣西河這兩個典故分別是什么

原文是:所以廉公之思趙將,吳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將軍獨無情哉?翻譯:廉頗仍想作趙國的將帥,吳起知自己離去,西河將被秦占據(jù)而聲淚俱下的緣由,都是人對故國的感情。難道惟獨您沒有這類感情嗎?

6,戰(zhàn)國策魏策全文及解釋

《戰(zhàn)國策》卷二十二 魏策一(知伯索地于魏桓子)【提要】“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魏桓子采用“欲擒故縱”的謀略,消滅了驕狂膨脹的知伯。這個事典倒應了西方的那句諺語:“上帝要叫一個人滅亡,必先使他瘋狂”。 【原文】知伯索地于魏桓子,魏桓子弗予。任章曰:“何故弗予?”桓子曰:“無故索地,故弗予?!比握略唬骸盁o故索地,鄰國必恐;重欲無厭,天下必懼。君予之地,知伯必而輕敵,鄰國懼而相親。以相親之兵,待輕敵之國,知氏之命不長矣!《周書》曰:‘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蝗缗c之,以驕知伯。君何釋以天下圖知氏,而獨以吾國為知氏質乎?”君曰:“善?!蹦伺c之萬家之邑一。知伯大說,因索蔡、皋梁于趙,趙弗與,因圍晉陽。韓、魏反于外,趙氏應之于內(nèi),知氏遂亡。 【譯文】知伯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不給。任章問他道:“為什么不給他呢?”桓子說:“無緣無故來索要土地,所以不給?!比握抡f:“沒有緣由就索取土地,鄰國一定害怕;胃口太大又不知滿足,諸侯一定都害怕。假使你把土地給了他,知伯必定越發(fā)驕橫。一驕橫就會輕敵,鄰國害怕就自然會相互團結。用相互團結的軍隊來防御對付輕敵的國家。知伯肯定活不長了!《周書》上說:’想要打敗他,一定先要幫他一把;想要奪取他,一定先要給他一點?!阅蝗绨淹恋亟o他,以便使知伯越來越驕橫。您怎么能放棄和天下諸侯共同圖謀知伯的機會,卻偏偏讓我國成為知伯的攻擊對象呢?”魏桓子:“好吧。”于是就把一個有萬戶人家的城邑給了知伯。知伯很高興,于是就又向趙國索取蔡、皋狼等地,趙國不答應,知伯就圍攻晉陽。這時韓魏從國外反擊,趙氏從國內(nèi)接應,知伯于是是很快就滅亡了。后來韓趙之間又發(fā)生爭執(zhí)。韓國去向魏國借兵說:“希望能借給我軍隊來攻打趙國?!蔽何暮钫f:“我和趙國是兄弟之邦,不敢遵命?!辈痪茫w國又向魏國借兵去攻打韓國,魏文侯說:“我和韓國是兄弟之邦,不敢遵命?!眱蓢紱]借到兵,就生氣地返回本國。過后才知道魏文侯在中間替他們講和,因此,都來朝拜魏國。 【評析】謀士的高明就在于能夠反常思維,而且看問題看得長遠。一般人面對知伯的無理要求第一反應就是拒絕,但是謀略家們就具有不同于常人的心態(tài)和思維,用表面的、暫時的曲意逢迎換來最終的勝利和報仇雪恨。這種迂回曲折的思維方式,是謀略的一大特色。我們在生活工作中也會遇到眾多狂妄自大的人,對待這類人大可不必直接頂撞,我們完全可以在忍耐等待中尋求眾人的支持,因為狂妄自大,必然招致眾怨,引起眾怒。多行不義必自斃,看你橫行到幾時?!稇?zhàn)國策》卷二十二 魏策一(樂羊為魏將而攻中山)【提要】樂羊食子,這無疑是古代發(fā)生的人間的悲劇。但是同是此事,卻引來截然不同的看法。目的與手段的辯證關系,是謀略學的永恒主題。這個主題在此篇中得以表現(xiàn)。 【原文】樂羊為魏將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遺之羹,樂羊坐于幕下而啜之,盡一杯。文侯謂睹師贊曰:“樂羊以我之故,食其子之肉?!辟潓υ唬骸捌渥又馍惺持湔l不食!”樂羊既罷中山,文侯賞其功而疑其心。 【譯文】樂羊作為魏國的將領攻打中山國。當時他的兒子就在中山國內(nèi),中山國國君把他的兒子煮成人肉羹送給他。樂羊就坐在軍帳內(nèi)端著肉羹喝了起來,一杯全喝完了。魏文侯對睹師贊說:“樂羊為了我的國家,竟吃了自己兒子的肉?!倍脦熧潊s說:“連兒子的肉都吃了,還有誰的肉他不敢吃呢!”樂羊攻占中山國之后,魏文侯雖然獎賞了他的戰(zhàn)功,卻懷疑起他的心地來。 【評析】為了崇高的目的就可以置骨肉親情于不顧嗎?樂羊的手段大大地違背了目的,喪失了人道,竟讓人懷疑起他的人性來?!拔母铩逼陂g為了“革命”很多人連親人都陷害、殘害,人倫道德絲毫不顧,要這樣的“革命”干什么呢?故我們一定要警惕那些打著革命、國家、人道等漂亮旗號而實際上心地殘忍、滅絕人性的衣冠禽獸。他們?yōu)橐恍_人的目的什么手段都可以采取,就是他們的目的實現(xiàn)了,他們在人格上的失敗也是注定的。 人們一般認為,政治家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實際上,手段還是要進行選擇的。首先,手段取決于目的,這個目的一定是要正確的,有關國家大義的;其次,要看這個手段能否達成目的,如果手段本身的使用違背了目的,使用手段造成的負效大于目的應產(chǎn)生的效益,那么這個手段是不應該采取的。 符合上述二點要求的高明手段很多,如美國向日本投放原子彈,造成數(shù)十萬人喪生,但卻迫使日本投降。如果采取進攻日本本土迫使其投降的手段,估計死亡人數(shù)倍于廣島、長崎居民。在這里,作為手段的投放原子彈雖然造成不少負效,但卻避免了其他手段造成的更大負效,贏得了政治目的的實現(xiàn)。在上述例子中,1美軍是為了國家大義。2他們的手段都達到了目的,手段負效明顯小于目的之正效。 在錯誤的決策中,手段產(chǎn)生的負效往往大于目的之效益。如有人認為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是為了趕走李自成,復興明朝。清兵入關后雖達成了吳的一部分目的,但其的負效——中國淪落在滿清手中卻使吳三桂落下千古罵名。吳的決策失誤在于手段背離了目的。 樂羊之引人懷疑,在于他使用的手段過于殘酷,大大超過甚至背離了對國家表達忠心這個目的?!稇?zhàn)國策》卷二十二 魏策一(魏武侯與諸大夫浮于西河)【提要】地形、地緣在軍事、政治上具有很高的位置,地緣政治學的興盛就昭示出這個道理。然而魏國大臣吳起打破了對地形的迷信,說明就修明政務和地形兩者而言,修明政務更重要。 【原文】魏武侯與諸大夫浮于西河,稱曰:“河山之險,豈不亦信固哉!”王鐘侍王,曰:“此晉國之所以強也。若善修之,則霸王之業(yè)具矣。”吳起對曰:“吾君之言,危國之道也;而子又附之,是危也?!蔽浜罘奕辉唬骸白又杂姓f乎?” 吳起對曰:“河山之險,信不足保也;是伯王之業(yè),不從此也。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險也,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夫夏桀之國,左天門之陰,而右天溪之陽,廬、繳在其北,伊、洛出其南。有此險也,然為政不善,而湯伐之。殷紂之國,左孟門而右漳、釜,前帶河,后被山。有此險也,然為政不善,而武王伐之。且君親從臣而勝降城,城非不高也,人民非不眾也,然而可得并者,政惡故也。從是觀之,地形險阻,奚足以霸王矣!” 武侯曰:“善。吾乃今日聞圣人之言也!西河之政,專委之子矣?!?【譯文】魏武侯和大臣們乘船在西河上游玩,魏武侯贊嘆道:“河山這樣的險峻,邊防難道不是很堅固嗎!”大臣王鐘在旁邊陪坐,說:“這就是晉國強大的原因。如果再修明政治,那么我們魏國稱霸天下的條件就具備了?!眳瞧鸹卮鹫f:“我們君主的話,是危國言論;可是你又來附和,這就更加危險了?!?武侯很氣憤地說:“你這話是什么道理?”吳起回答說:“河山的險是不能依靠的,霸業(yè)從不在河山險要處產(chǎn)生。過去三苗居住的地方,左有彭蠡湖,右有洞庭湖,岐山居北面,衡山處南面。雖然有這些天險依仗,可是政事治理不好,結果大禹趕走了他們。夏桀的國家,左面是天門山的北麓,右邊是天溪山的南邊,廬山和嶧山在二山北部,伊水、洛水流經(jīng)它的南面。有這樣的天險,但是沒有治理好國政,結果被商湯攻破了。殷紂的國家,左邊有孟門山,右邊有漳水和滏水,前面對著黃河,后面靠著山。雖有這樣的天險,然而國家治理不好,遭到周武王的討伐。再說您曾經(jīng)親自率領我們占領、攻陷了多少城邑,那些城的墻不是不高,人不是不多,然而能夠攻破它們,那還不是因為他們政治腐敗的緣故嗎?由此看來,靠著地形險峻,怎么能成就霸業(yè)呢?”武侯說:“好啊。我今天終于聽到明哲的政論了!西河的政務,就全托付給您了?!?【評析】古往今來的社會興衰,關鍵因素是國家的政務是否清明、制度是否進步。至于地形、自然災害之類的原因只是枝節(jié)問題。同一個中國,改革開放前后就是兩個不同的面貌,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國家之間自然資源相差不大,但強弱興衰各有不同,其中的關鍵因素是制度不同。所以制度的進步才是國家興盛的關鍵。 吳起非常善于說服君王,首先他以驚人之語抓住了聽眾的心,他居然說君主的話是危國之言,這確實是很好的開場白。然后他列舉三苗、夏桀、殷紂雖有地理天險但由于國家不能治理而亡國的先例,最后現(xiàn)身說法,從聽眾的親身經(jīng)歷再次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整個論證具有事實和邏輯的強大力量,聽后不能不折服于吳起的雄辯與高見?!稇?zhàn)國策》卷二十二 魏策一(蘇子為趙合從說魏王)【提要】蘇秦的合縱戰(zhàn)略必須在除秦之外的每個國家都要實施,所以蘇秦不遺余力,到各個國家游說。他的合縱游說的主旨和形式大同小異,但每篇游說對我們演練揣摩論辯技能都大有裨益。 【原文】蘇子為趙合從,說魏王曰:“大王之地,南有鴻溝、陳、汝南,有許、鄢、昆陽、邵陵、舞陽、新繴;東有淮、穎、沂、黃、煮棗、海鹽、無繵;西有長城之界;北有河外、卷、衍、燕、酸棗,地方千里。地名雖小,然而廬田廡舍,曾無所芻牧牛馬之地。人民之眾,車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無以異于三軍之眾。臣竊料之,大王之國不下于楚。然橫人謀王,外交強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國患,不被其禍。夫挾強秦之勢,以內(nèi)劫其主,罪無過此者。且魏,天下之強國也;大王,天下之賢主也。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稱東藩,筑帝宮,受冠帶,祠春秋,臣竊為大王愧之。 臣聞越王勾踐以散卒三千,禽夫差于干遂;武王卒三千人,革車三百乘,斬紂于牧之野。豈其士卒眾哉?誠能振其威也。今竊聞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萬,蒼頭二千萬,奮擊二十萬,廝徒十萬,車六百乘,騎五千匹。此其過越王勾踐、武王遠矣。今乃于辟臣之說,而欲臣事秦。夫事秦必割地效質,故兵未用而國已虧矣。凡群臣之言事秦者,皆奸臣,非忠臣也。夫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偷取一旦之功而不顧其后,破公家而成私門,外挾強秦之勢以內(nèi)劫其主,以求割地,愿大王之熟察之也。 《周書》曰:‘綿綿不絕,縵縵奈何?毫毛不拔,將成斧柯。前慮不定,后有大患。’將奈之何?大王誠能聽臣,六國從親,專心并力,則必無強秦之患。故敝邑趙王使使臣獻愚計,奉明約,在大王詔之?!蔽和踉唬骸肮讶瞬恍?,未嘗得聞明教。今主君以趙王之詔詔之,敬以國從?!?【譯文】蘇秦為了趙國合縱游說魏襄王道:“大王的國土,南邊有鴻溝、陳地、汝南,還有許地、鄢地、昆陽、召陵、舞陽、新?;東邊有淮水、潁水、沂水、外黃、煮棗、海鹽、無?;西有長城邊界;北有河外、卷地、衍地、酸棗,土地縱橫千里。地方名義上雖然狹小,但房屋田舍十分密集,甚至沒有放牧牛馬的地方。人民眾多,車馬成群,日夜奔馳,絡繹不絕,其聲勢和三軍士兵相比沒有什么區(qū)別。我私下里估計,大王的國力不亞于楚國。然而那些主張連橫的人卻勸說大王結交像虎狼一樣強暴的秦國,若國家因此遭受禍患,他們又不肯為您分憂。他們依仗強秦的勢力,在國內(nèi)脅迫君主,罪過沒有比這更大的了。再說魏國是天下的強國,大王是天下賢明的君主,如今竟有意投向西方服事秦國,自稱是秦國東方的屬國,建筑秦帝行宮,接受秦的封賞,春秋兩季給它進貢助祭,我心里替大王慚愧。 聽說越王勾踐靠三千殘兵敗將,在于隧擒獲了夫差;周武王也僅有三千士兵,三百輛戰(zhàn)車,在牧野殺死了商紂王。難道是他們土兵多嗎?實在是因為他們能振奮自己的雄威啊!如今我聽說大王的兵力,常備軍二十萬,青布裹頭的士兵二十萬,精兵二十萬,勤雜部隊十萬,還有六百輛戰(zhàn)車,五千匹戰(zhàn)馬。這肯定遠遠超過越王勾踐和武王的力量!如今您卻迫于讒臣的邪說,想要臣服于秦國。事奉秦國一定得割讓土地送上人質,因此軍隊還沒用上而國家的元氣已經(jīng)虧損了。群臣之中凡是主張事奉秦國的人,都是奸臣,絕不是忠臣。作為臣子卻割讓君主的土地與外國勾結;竊取一時的功名和好處,卻不顧及后患;損害國家的利益,去滿足個人的私利與欲望;在國外仰仗強秦威勢,在國內(nèi)脅迫自己的君主割讓土地,對于卑劣行為,希望大王慎重考慮。 《周書》上說:‘微弱時如不及早斬斷,等到長大了就沒辦法;幼小時如不及早鏟除,將來長大了就得用斧頭砍?!孪纫敊C立斷,否則事后必有大禍,到那時不知怎么辦。如果大王真能聽從我的意見,六國合縱相親,齊心合力,就一定不會遭受強秦的侵犯。所以敝國趙王派我來進獻愚計,呈上盟約,聽憑大王詔令?!蔽和跽f:“我沒有才能,以前從未聽過這樣高明的指教。現(xiàn)在您以趙王的詔令來教導我,我愿意率領全國民眾聽從您的安排?!?【評析】蘇秦的合縱游說,最大特點就在于鼓舞各國的決不屈服的斗志。當時各國攝于秦國的淫威,意志和精神都快要崩潰。鼓舞他人,首先要使對方認識到自己的實力,重估自己的價值,重新樹立獨立自主、決不俯首稱臣的信心。在說明魏國實力的同時,蘇秦又列舉歷史上以弱勝強的眾多事例,還針鋒相對、斥責那些連橫事秦者道德上的卑污。最后又鼓勵魏王當機立斷,走向聯(lián)合抗秦的道路。一番慷慨陳詞,一氣呵成,讓人精神上受到鼓舞,道理上認清了形勢,確實樹立了抗暴的信心。《戰(zhàn)國策》卷二十二 魏策一(張儀為秦連橫說魏王)【提要】張儀與蘇秦面對同一個游說對象,互相攻擊,指斥對方人格的卑污,渲染各自主張的好處。這實際上是戰(zhàn)國時代另一個刀光劍影的戰(zhàn)場,一切兵戈戰(zhàn)爭其實早已在論辯中決出了勝負。 【原文】張儀為秦連橫,說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過三十萬人。地四平,諸侯四通,條達輻繶,無有名山大川之阻。從鄭至梁,不過百里;從陳至梁,二百余里。馬馳人趨,不待倦而至梁。南與楚境,西與韓境,北與趙境,東與齊境,卒戍四方。守亭障者參列。粟糧漕庾,不下十萬。魏之地勢,故戰(zhàn)場也。魏南與楚而不與齊,則齊攻其東;東與齊而不與趙,則趙攻其北;不合于韓,則韓攻其西;不親于楚,則楚攻其南。此所謂四分五裂之道也。 且夫諸侯之為從者,以安社稷、尊主、強兵、顯名也。合從者,一天下,約為兄弟,刑白馬以盟于洹水之上,以相堅也。夫親昆弟,同父母,尚有爭錢財。而欲恃詐偽反覆蘇秦之余謀,其不可以成亦明矣。 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拔卷、衍、燕、酸棗,劫衛(wèi)取晉陽,則趙不南;趙不南則魏不北,魏不北,則從道絕。從道絕,則大王之國欲求無危,不可得也。秦挾韓而攻魏,韓劫于秦,不敢不聽。秦、韓為一國,魏之亡可立而須也,此臣之所以為大王患也。為大王計,莫如事秦,事秦則楚、韓必不敢動;無楚、韓之患,則大王高枕而臥,國必無憂矣。 且夫秦之所欲弱莫如楚,而能弱楚者莫若魏。楚雖有富大之名,其實空虛;其卒雖眾,多言而輕走,易北,不敢堅戰(zhàn)。魏之兵南面而伐,勝楚必矣。夫虧楚而益魏,攻楚而適秦,內(nèi)嫁禍安國,此善事也。大王不聽臣,秦甲出而東,雖欲事秦而不可得也。 且夫從人多奮辭而寡可信,說一諸侯之王,出而乘其車;約一國而反,成而封侯之基。是故天下之游士,莫不日夜繷腕、繸目、目切齒以言從之便,以說人主。人主覽其辭,牽其說,惡得無眩哉?臣聞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故愿大王之熟計之也?!?魏王曰:“寡人蠢愚,前計失之。請稱東藩,筑帝宮,受冠帶,祠春秋,效河外?!?【譯文】張儀為秦國連橫之事,去游說魏襄王說:“魏國的領土方圓不到一千里,士兵不超過三十萬人。四周地勢平坦,與四方諸侯交通便利,猶如車輪輻條都集聚在車軸上一般,更沒有高山深川的阻隔。從鄭國到魏國,不過百來里;從陳國到魏國,也只有二百余里。人奔馬跑,等不到疲倦就到了魏國。南邊與楚國接壤,西邊是韓國,北邊是趙國,東邊與齊國相鄰,魏國士兵要守衛(wèi)四方邊界。守境的小亭和屏障接連排列。運糧的河道和儲米的糧倉,不少于十萬。魏國的地勢,原本就是適合作戰(zhàn)的地方。如果魏國向南親近楚國而不親近齊國,那齊國就會進攻你們的東面;向東親附齊國而不親附趙國,那趙國就會由北面來進攻你們;不和韓國聯(lián)合,那么韓國就會攻打你們西面;不和楚國親善,那南面就會危險了。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四分五裂的地理位置。 再說諸侯組織合縱陣線,說是為了使社稷安定,君主尊貴,兵力強大,名聲顯赫?,F(xiàn)在合縱的國家想要聯(lián)合諸侯,結為兄弟,在洹水之濱宰殺白馬,歃血為盟,以示堅守信約。然而同一父母所生的親兄弟,尚且還有爭奪錢財?shù)?。而您卻想依靠欺詐虛偽、反復無常的蘇秦所殘留的計策,這明顯不可能成功。如果大王不臣服于秦國,秦國將發(fā)兵進攻河外,占領卷、衍、南燕、酸棗等地,脅迫衛(wèi)國奪取晉陽,那么趙國就不能南下支援魏國;趙國不能南下,那么魏國也就不能北上聯(lián)合趙國;魏國不能聯(lián)絡趙國,那么合縱的通道就斷絕了。合縱的通道一斷,那么大王的國家再想不危險就不可能了。再有,秦國若是挾制韓國來攻打魏國,韓國迫于秦國的壓力,一定不敢不聽從。秦韓結為一體,那魏國滅亡之期就不遠了,這就是我為大王擔心的原因。我替大王考慮,不如歸順秦國,歸順了秦國,那么楚韓必定不敢輕舉妄動;沒了楚韓的侵擾,大王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國家也一定不會有憂患了。 再說,秦國想要削弱的莫過于楚國,而能抑制楚國的又莫不過魏國。楚國雖然有富足強大的名聲,但實際上空虛得很;它的士兵雖然多,但大部分容易逃跑敗退,不敢打硬仗;如果出動魏國軍隊向南討伐,必定能戰(zhàn)勝楚國。這樣看來,讓楚國吃虧而魏國得到好處,攻打楚國取悅秦國,把災禍轉嫁給別人,安定國家,這可是件大好事啊。大王如果不聽我的意見,秦兵出動,即使想歸順也不可能了。而且主張合縱的人大都夸大其辭、不可信賴,他們游說一個君主,出來就乘坐那個君主賞賜給他的車子,聯(lián)合一個諸侯成功返回故國,他就有了封侯的資本。所以天下游說之士,沒有不每天都捏著手腕,瞪著眼睛,咬牙切齒地高談闊論合縱的好處,以博得君王的歡心。君王們接受他們的巧辯,被他們的空話牽動,怎能不頭昏目眩呢?我聽說羽毛多了也可以壓沉船只,輕的東西裝多了也可以壓斷車軸,眾口一詞足以熔化金屬,所以請大王仔細考慮這個問題?!?魏王說:“我太愚蠢,以前的策略錯了。我愿意做秦國東方的藩臣,給秦王修建行宮,接受秦國的封賞,春秋兩季貢獻祭品,并獻上河外的土地。” 【評析】這次蘇秦與張儀的論辯,看來還是以張儀獲勝而告終。張儀的連橫游說向來以暴力威脅為后盾,大肆渲染秦國武力侵略的嚴重后果,讓弱國的國君膽戰(zhàn)心驚。如果說蘇秦在進行鼓舞斗志的工作的話,那么張儀就在進瓦解斗志的工作。 同是一個魏國,在蘇秦看來既有地緣優(yōu)勢,又實力雄厚、足以與秦國抗衡;在張儀口中卻變得勢單力薄,地理上也處于四分五裂的位置,惟有侍奉秦國別無出路。語言對事實的改變、顛倒作用如此巨大,以致魏王左右搖擺、無所適從。同是合縱,在蘇秦看來必能形成抗衡強秦的聯(lián)盟和戰(zhàn)略,在張儀看來由于利益不同、人心不合,終究會成為一盤散沙。歷史的發(fā)展似乎證明了張儀的洞見,但無論勝敗,蘇秦和張儀的雄辯都值得千古傳誦、研讀。《戰(zhàn)國策》卷二十二 魏策一(張儀以秦相魏)【提要】機警過人的張儀也經(jīng)常有危在旦夕的時候。這次幸得富有謀略、能言善變的雍沮的舉手之勞,才化解了危機。 【原文】張子儀以秦相魏,齊、楚怒而欲攻魏。雍沮謂張子曰:“魏之所以相公者,以公相則國家安,而百姓無患。今公相而魏受兵,是魏計過也。齊、楚攻魏,公必危矣?!睆堊釉唬骸叭粍t奈何?”雍沮曰:“請令齊、楚解攻?!?雍沮謂齊、楚之君曰:“王亦聞張儀之約秦王乎?曰:‘王若相儀于魏,齊、楚惡儀,必攻魏。魏戰(zhàn)而勝,是齊、楚之兵折,而儀固得魏矣;若不勝魏,魏必多秦以持其國,必割地以賂王。若欲復攻,其敝不足以應秦?!藘x之所以與秦王陰相結也。今儀相魏而攻之,是使儀之計當與秦也,非所以窮儀之道也?!饼R、楚之王曰:“善。”乃遽解攻于魏。 【譯文】張儀憑借秦國的勢力在魏國任相國,齊、楚兩國很氣憤,就想攻打魏國。雍沮對張儀說:“魏國之所以讓您做相國,是以為您做相國國家可以安寧。如今您為相國,魏國卻遭受兵禍,這說明魏國的想法錯了。倘若齊楚進攻魏國,您的處境就危險了?!睆垉x說:“既然這樣,那該怎么辦呢?”雍沮說:“請讓我去勸說齊楚兩國放棄攻魏?!?于是雍沮去對齊楚的君主說:“大王可曾聽說張儀和秦惠王訂密約的事嗎?張儀說:‘大王如果能讓我到魏國做國相,齊楚恨我,必定攻打魏國。若是魏國戰(zhàn)勝了,齊、楚兩國的兵力就會受損失,我就順理成章出任魏相;若是魏國戰(zhàn)敗,魏國一定投靠秦國來保全自己的國家,必然割地給大王。齊、楚兩國如果再想進攻魏國,它們已十分疲憊,怎么能與邦國周旋呢。’這就是張儀和秦王暗中勾結的原因?,F(xiàn)在你們?nèi)スゴ蛭簢瑫偈箯垉x的計謀實現(xiàn),而不是困厄張儀的辦法?!饼R楚兩國的君主都說:“對?!庇谑橇⒓床还ノ簢?。 【評析】雍沮解救張儀,在于充分利用了齊、楚兩國對張儀的仇恨,讓敵方誤以為行使計謀會陷進圈套,告知敵方這樣的計劃非但達成不了目的,反而會幫倒忙,于是敵方就會放棄計劃,從而挫敗了敵方的原來有害于我方的謀劃。這就是稱為“將計就計”的謀略。謀略家們想得廣、看得遠,料事如神,經(jīng)常指出各種事情的結果,你如果能經(jīng)常在事情之初就判斷它的結果的多種可能性,那么你的預見能力和說服能力就會大大加強?!稇?zhàn)國策》卷二十二 魏策一(公孫衍為魏將)【提要】再也沒有比類比更能說明問題的論辯方法了。我們說話時一定要多用它。 【原文】公孫衍為魏將,與其相田繹不善。季子為衍謂梁王曰:“王獨不見夫服牛驂驥乎?不可以行百步。今王以衍為可使將,故用之也;而聽相之計,是服牛驂驥也。牛馬俱死,而不能成其功,王之國必傷矣!愿王察之?!?【譯文】公孫衍做魏國大將時,和魏相國田?不睦。季子替公孫衍對魏王說:“大王難道不知道用牛駕轅、用千里馬拉套連一百步也不可能趕到的事嗎?現(xiàn)在大王認為公孫衍是可以領兵的將領,因此任用他;然而您又聽信相國的主意,這明顯是用牛駕轅、用千里馬拉套的做法。即使牛馬都累死,也不能把國事做好,國家的利益勢必要受到損傷!希望大王明察。” 【評析】類比方法形象、生動、易于理解,但進行類比的兩事物沒有邏輯上的必然聯(lián)系,從邏輯上講,從“用牛駕轅、用千里馬拉套不會走動”是推不出國家有別扭的兩重臣不能共事的結論的。但是,人們的類比又告知人們兩者的相似性、可類比性。其實慣于形象思維的我們是最易接受類比的?!稇?zhàn)國策》卷二十三 魏策二以“吃硬寨打死仗”著稱的曾國藩不喜歡說“大言”的人,認為夸夸其談、浮夸虛假、于事無補。然而就游說來說有時就不能不說大話?!稇?zhàn)國策》卷二十三 魏策二(犀首田盼欲得齊魏之兵)【原文】犀首、田盼欲得齊、魏之兵以伐趙,梁君與田侯不欲。犀首曰:“請國出五萬人,不過五月而趙破?!碧锱卧唬骸胺蜉p用其兵者,其國易危;易用其計者,其身易窮。公今言破趙大易,恐有后咎?!毕自唬骸肮换垡病7蚨?,固已不欲矣,今公又言有難以懼之,是趙不伐,而二士之謀困也。且公直言易,而事已去矣。夫難構而兵結,田侯、梁君見其危,又安敢釋卒不我予乎?”田盼曰:“善?!彼靹駜删犗?。犀首、田盼遂得齊、魏之兵。兵未出境,梁君、田侯恐其至而戰(zhàn)敗也,悉起兵從之,大敗趙氏。 【譯文】犀首和田盼想率領齊、魏兩國的軍隊去攻打趙國,魏王和齊王不同意。犀首說:“請兩國各出五萬兵力,不超過五個月就能攻下趙國?!碧锱螀s說:“輕易動用軍隊,這樣的國家容易出現(xiàn)危險;輕易使用計謀,這樣的人也容易陷入困境。您現(xiàn)在對攻下趙國說得也太容易了,恐有后患?!毕渍f:“您太糊涂了。那二位君主,本來就已經(jīng)不想出兵。今天您又說出困難來嚇唬他們,這樣不但趙國不能攻打,而且我們兩人的圖謀也要破產(chǎn)了。如果您干脆就說很容易,那么兩國君王的顧慮就消除了。等到雙方交戰(zhàn),短兵相接,齊王和魏王看到形勢危險,又怎么敢放著軍隊不給我們用呢?”田盼說:“對?!庇谑蔷秃狭裾f兩國君主聽從犀首的意見。犀首、田盼于是得到齊、魏兩軍的指揮權。軍隊還沒有開出國境,魏王和齊王擔心他們到了趙國要吃敗仗,就調(diào)集全部軍隊緊跟而來,結果徹底擊敗了趙國。 【評析】犀首敢說大話在于他掌握對方的心理,如果是平實、客觀的論說,怎么能激發(fā)起對方的興趣、打動對事不明、尚在猶豫不決中的對方呢?所以論辯時有時就要加重力度、極力渲染,這樣才能收到謀求的效果。這樣做也不是不誠實,而是能夠進一步施展計謀,最后達成自己所許諾的事項?!凹谙疑希坏貌话l(fā)”,等事情成了這種狀況的時候,對方與你會一致努力成全事功的。另附戰(zhàn)國策全文及譯文如附件,可下載觀看,都有滿意請采納很抱歉,回答者上傳的附件已失效

7,齊魯大戰(zhàn)中吳起使用什么計謀擊敗齊國的

吳起率領魯軍到達前線,沒有立即同齊軍開戰(zhàn),表示愿與齊軍談判,他先向齊軍“示之以弱”,將老弱之兵駐守中軍,給對方造成一種沒有強兵的假象,用以麻痹齊軍,讓他們放松自己的戒備。在齊軍放松戒備的時候,吳起率領魯軍中的精銳之師出其不意地向齊軍發(fā)起猛攻。齊軍毫無防備,倉促應戰(zhàn),被魯軍打得丟盔卸甲,潰不成軍。
不明白啊 = =!

8,吳起洔故人食

原文 昔吳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諾,期返而食?!逼鹪唬骸按场!惫嗜酥聊翰粊恚鸩皇炒C魅赵?,令人求故人,故人來,方與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軍歟?欲服三軍,非信不可也。 (選自《龍門子凝道記》宋濂) 編輯本段譯文 從前吳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飯。老友說:“好啊,等我回來再吃飯?!眳瞧鹫f:“我等待您一起進餐。”老友到了傍晚還沒有來,吳起不吃飯,等待他。第二天早晨,(吳起)派人去找老友,老友來了,他才和(老友)一起進餐。吳起不吃飯而等候老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說話不算數(shù)啊。他堅守信用到如此程度,這就是能使軍隊信服的緣由吧!要使軍隊信服,(作為將領)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9,吳起曾在哪個國家變法

魏、楚吳起曾在魏國文侯時與法家李悝一同變法改革,建立了魏武卒鐵軍,成就魏國霸業(yè)!后楚國內(nèi)憂外困之時,中原的政治家吳起從魏國來到楚國。楚悼王素聞吳起賢能,公元前382年,楚悼王任命吳起為令尹,主持變法。死去。在楚悼王的靈堂上,楚國貴戚大臣作亂而共攻吳起。吳起跑到楚悼王的尸體下躲藏,貴族射殺了吳起,也射中了王尸。楚國之法:“麗兵于王尸者,盡加重罪,逮三族?!比撼忌渫跏?,盡當其罪,因而被夷宗者 70 余家。但變法也因楚悼王和吳起的死而受到挫折。
楚國 楚悼王久聞其聲名,任之為宛(今河南南陽)守,一年后擢升令尹,主持變法圖強。爾后率軍南攻百越,進至洞庭、蒼梧(今廣西梧州)一帶,北勝魏,西卻秦,使楚之兵威盛于一時。周安王二十一年,楚悼王死,變法因過于倉促、根基不固而夭折,吳起亦于同年被楚貴族射殺并車裂。

10,吳起吮痕的原文和譯文 急

譯文:吳起作為魏國的將軍進功中山,士兵有得病的,吳起跪地為他吸去的傷口的膿,士兵的母親看見就哭了,其他的人問,將軍對你的兒子那么好,你哭什么呢,士兵的母親說:”當初他的父親有病時將軍也是這樣對待的,他的父親為報答將軍之恩戰(zhàn)死了,今天將軍這樣對待我的兒子,他也會奮戰(zhàn)而死的,所以我才會哭的?!?/section>
原文:吳起為魏將而攻中山,軍人有病疽者,吳起跪而自吮其膿,傷者之母泣。人問曰:“將軍于若子如是,尚何為而泣?”對曰:“吳起吮其父之創(chuàng)而父死,今是予又將死也,吾是以泣?!?譯文:吳起作為魏國的將軍進功中山,士兵有得病的,吳起跪地為他吸去的傷口的膿,士兵的母親看見就哭了,其他的人問,將軍對你的兒子那么好,你哭什么呢,士兵的母親說:”當初他的父親有病時將軍也是這樣對待的,他的父親為報答將軍之恩戰(zhàn)死了,今天將軍這樣對待我的兒子,他也會奮戰(zhàn)而死的,所以我才哭的。”

11,十八般武器是什么

泛指多種技藝,其內(nèi)容在各個時期有所不同近代戲曲界有人稱之為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锏、錘、戈、镋、棍、槊、棒、矛、耙十八種兵器。后來演變,亦稱十八般武藝,十八般武藝,指使用十八般兵器的本領,亦泛指多種武藝。在古典小說和傳統(tǒng)評話中,常說武藝高強的人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這十八般武藝是指使用“十八般兵器”的功夫和技能?!笆税惚鳌本烤故鞘裁磿r候開始出現(xiàn)的呢?在我國古籍記載里認為,刀、槍、弓、箭為黃帝所造;“十八般兵器”是戰(zhàn)國時代軍事家孫臏、吳起所創(chuàng)。其實這些兵器的出現(xiàn)比黃帝、孫臏、吳起時代要久遠得多,至少在中石器時期,我們的祖先為了防身和狩獵需要,就開始懂得制造和使用木棒、石刀、石斧等一類原始的兵器(不妨說也是生產(chǎn)工具)。在我國各地新石器時代的個文化遺址中,還發(fā)現(xiàn)了用石料、獸骨和蚌殼磨成的箭鏃。到了商代,我們的祖先開始使用青銅鑄造刀、槍、鉞等兵器。戰(zhàn)國時代,懂得使用鐵來鑄造制兵器。到了漢代和魏晉時期,由于我國南方冶金事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開始普遍使用鐵和鋼鑄造刀、槍、劍,各種各要的兵器也開始多了起來,南北朝以后,銅制的兵器就看不到了,都由鐵和鋼代替。到了明代,“十八般兵器”基本上已完備定型?!笆税惚鳌币辉~在古書中還找不到,明代謝肇《五雜俎》,清代褚人獲《堅集》兩書中都只有“十八般武藝”之說。顯然,“十八般兵器”一詞是后人所造?!笆税惚鳌本烤怪傅氖悄男┍鳎驗槟甏?、地區(qū)和流派的不同,對“十八般兵器”的解說也各異。匯總起來。古今有以下十多種不同的說法。據(jù)《五雜俎》和《堅集》兩書所載,“十八般兵器”為弓、弩、槍、刀、劍、矛、盾、斧、鉞、戟、黃、锏、撾、殳(棍)、叉、耙頭、錦繩套索、白打(拳術)。后人稱其為“小十八般”。漢武于元封四年(公元前107),經(jīng)過嚴格的挑選和整理,篩選出18種類型的兵器:矛、鏜、刀、戈、槊、鞭、锏、劍、錘、抓、戟、弓、鉞、斧、牌。棍、槍、叉。到了三國時代,著名的兵器鑒別家呂虔,根據(jù)兵器的特點,對漢武帝欽定的“十八般兵器”重新排列為九長九短。九長:戈、矛、戟、槊、鏜、鉞、棍、槍、叉;九短:斧、戈、牌、箭、鞭、劍、锏、錘、抓。今天,武術界普遍對“十八般兵器的解說則是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鏜、棍、槊、棒、鞭、锏、錘、抓、拐子、流星。從以上各說看,十八般武藝所列兵器大同小異,形式和內(nèi)容卻十分豐富。有長器械,短器械;軟器械、雙器械;有帶鉤的、帶刺的、帶尖的、帶刀的;有明的、暗的;有攻的、防的;有打的、殺的、擊的、射的、擋的??梢?,十八般武藝所列兵器,是古代大師的兵器(約有四百多種)中,在實戰(zhàn)時最常用的一部分。
為您推薦
Copyright© 2005-2022   ixwebhosting-coupon.com 版權所有 【內(nèi)容整理自網(wǎng)絡,若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滇ICP備19000309號-2

服務熱線:192-7871-9469 (微信同號,注明來源) 網(wǎng)址:ixwebhosting-coup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