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正宗三七,就上三七通
當前位置:首頁/文山三七> 陜西三七中草藥浸制標本,浸制植物標本

陜西三七中草藥浸制標本,浸制植物標本

浸制植物標本浸制植物標本一般使用甲醛,對于易變形的植物標本要用固定進行固定浸制,也有用甘油和酒精浸制標本的,具體要以標本而定材料:一、要制作標本的植物二、足夠?qū)捄竦臅痉椒ǎ河脮緝?nèi)頁壓緊植物標本,放置比較長的時間,假如植物水分比較多則……

1,浸制植物標本

浸制植物標本一般使用甲醛,對于易變形的植物標本要用固定進行固定浸制,也有用甘油和酒精浸制標本的,具體要以標本而定
材料: 一、要制作標本的植物 二、足夠?qū)捄竦臅? 方法:用書本內(nèi)頁壓緊植物標本,放置比較長的時間,假如植物水分比較多則需要更換書本,以把植物體內(nèi)水分徹底吸干,最后可以用透明塑料片裝表起來。

陜西三七中草藥浸制標本

2,急急急求浸制保色標本的制作步驟是怎樣的謝謝

設(shè)備用具 標本瓶,標簽,膠水,筆,玻璃板,線,量杯,天平,砝碼,角匙,燒杯,水,溫度計,酒精燈,火柴,三腳架,石棉網(wǎng)。 藥品 冰醋酸,硫酸銅,亞硫酸,福爾馬林,硼酸,酒精,食鹽,石蠟。 制作方法 自然界的植物萬紫千紅,如果我們要把植物原有的鮮艷色彩長期保留下來,就得制備各種不同的浸制液加以處理保存。 一、綠色標本的浸制 在50 mL 水里加入50 mL 冰醋酸,配成100 mL 體積分數(shù)為50%的醋酸溶液,再逐漸放進6g硫酸銅碎塊,不斷攪拌,制成飽和的醋酸銅原液。用l份原液加4份水,配成稀釋的醋酸銅溶液。把醋酸銅溶液倒入燒杯內(nèi),加熱到70~85℃,然后放人洗凈的綠色植物,并輕輕翻動。3 min以后,植物逐漸由綠變黃,以后又由黃變綠,這時候就可以把植物取出

陜西三七中草藥浸制標本

3,古代如何硝制鞣制皮毛

要看是什么的皮毛啊   兔皮硝制方法1.浸水回軟家庭硝制兔皮,一般室溫維持在20℃左右為宜。晾干后的兔皮應先用較鈍的鏟刀鏟去皮上附著的油膜與殘肉,然后浸入清水中1-2天,使兔皮盡可能恢復至鮮皮狀態(tài)。   2.脫脂方法兔皮硝制的好壞,脫脂是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傳統(tǒng)方法是用碳酸鈉液(2克/升)涂灑在板面上,盡量避免藥液接觸毛面,以免兔毛發(fā)脆,經(jīng)10-20分鐘用清水洗凈。然后用洗衣粉(2克/升)溫水調(diào)和后浸泡皮張,10分鐘后用清水洗凈。   3.浸酸硝皮經(jīng)浸水、清理、回潮后的兔皮即可浸酸硝皮。用20%芒硝(硫酸鈉)、25%米粉,液比1:6-8(以濕度重計)浸泡1-2周,用手握測試,如皮板已柔軟不發(fā)硬,則硝制完成。米粉以糯米粉或大米粉為宜,忌用面粉代替,面粉雖能發(fā)酵,但易粘毛,硝成后不易脫掉。兔皮入硝液后,應每天翻動1次,使缸內(nèi)溫度均勻。硝好的皮張應及時取出晾干,待皮張半干時向四周拉撐1次,以免皮板過度收縮。   4.整理工作經(jīng)浸酸硝制、曬干后的兔皮,用刀修去發(fā)硬的邊緣,再用手搓皮至軟熟,拍去米粉即可。硝面鞣制的毛皮如發(fā)生“走硝”現(xiàn)象,即皮內(nèi)的芒硝經(jīng)水濕后被溶解,使皮板粘結(jié)、發(fā)硬,呈現(xiàn)生皮狀態(tài),甚至出現(xiàn)脫毛現(xiàn)象,可用鉻明礬250克,食鹽250克,碳酸鈉25克處理。先用熱水2.5升溶解鉻明礬,冷卻;溫水1升溶解碳酸鈉;冷水1.5升溶解食鹽。然后把碳酸鈉溶液慢慢加入鉻明礬溶液中,用木棒不斷攪拌,再加入食鹽溶液。將此混合液均勻涂抹在用清水潤濕的“走硝”皮板上,涂后板面對板面堆疊靜置4-5小時,重復涂刷2-3次,直至混合液浸透皮板。然后用清水洗皮,除去食鹽和鞣液,脫水后拉平、晾干,搓刮揉軟即可。   5.成品保存經(jīng)整理、拍凈米粉的兔皮,在烈曰下曝曬數(shù)天,使殘脂揮發(fā),消除異味后放置適量樟腦以防蟲蛀,用布包好過夏。也可將成品加工制成各種裘皮制品。

陜西三七中草藥浸制標本

4,苗宜堂祛痘效果怎么樣

沒用過、不過有個品牌可以去痘痘、我就是用好的
效果很好。   不含激素,純苗方祛痘植物精華,安全無刺激,無依賴性,真正做到健康祛痘。標本兼治,修復皮膚,治愈后不反彈,不留色印、疤痕。   苗宜堂以苗族獨有中草藥添加修復原料專業(yè)研制,產(chǎn)品滲透性強、起效迅速、療效獨特,對粉刺、痤瘡治療效果明顯,無飲食限制,成為國內(nèi)許多皮膚科的首選品牌。   苗宜堂專業(yè)祛痘機構(gòu)采用專業(yè)的儀器、獨家手法祛痘技術(shù),配合使用苗宜堂純植物精華祛痘產(chǎn)品,疏通堵塞毛囊,根治毛囊炎癥,恢復毛囊正常功能,從而達到根治各類痤瘡的效果。   苗宜堂優(yōu)勢: 苗藥植物精華、治療周期短、標本兼治、不留痘印。
傳統(tǒng)方法效果不理想,還會造成反彈的情況你就不要使用了,選擇高效的科技醫(yī)療手段是可以讓你變得容光煥發(fā)的,可以選擇激光祛痘來為你解決這個煩惱讓你面容不會出現(xiàn)瑕疵的。 用激光來進行祛痘是目前一種先進的方式,通過激光瞬間產(chǎn)生的高能進行爆破,使得其他色素沉寂下來通過代謝的方式排出體外,激光柔和的作用于破皮膚表面,使之不會受到傷害或者其他的危險產(chǎn)生。激光的作用遠不止祛痘這么的單一,通過激光的效果還能中斷黑色素的生成,有效的讓皮膚變白,有一舉兩得之功效。 手術(shù)后的效果是可以看到的,相比較傳統(tǒng)方式見效緩慢激光祛痘的效果是非常高效快捷的,求美者可以清楚的看到臉上的痘痘都消除了,激光祛痘的好處就是不會出現(xiàn)反彈的情況,做手術(shù)之后人不會出現(xiàn)副作用引起的不良反應。只要在手術(shù)之后認真的進行保養(yǎng)的話那么你的手術(shù)效果就不會減弱讓你的美麗輕易消失。
no知道, 每個人都不同,不亂用你變白一點就覺看不出來那么明顯了,我只有過豆豆,然后有點印。以魏貞瓔博客一紋補充維生素多吃水果管用.豆豆倒是很管用后面說的印也沒有了,坑就不知道了。。。。。說是管事。我的沒到那種程度?;蛘吣阍囋嚩喑运? =

5,怎么制作藥學標本

目前通用的植物標本制作方法有干制和浸制兩大類: 1. 植物標本的干制 對含水量較少,易于干燥,干燥后又不易變形的植物材料可采用真空干燥、冰凍干燥、微波干燥、硅膠干燥和吸水紙壓制等物理方法進行強制性脫水。也可以首先進行必要的化學處理,然后再進行脫水干制。根據(jù)處理方法的不同,干標本的制作方法可分為以下3種:①臘葉標本制作。備齊足量的吸水紙(多用表芯紙代替),紙的規(guī)格以 28×42厘米為宜,將紙鋪在特制的植物標本夾上,洗凈后的標本要放到表芯紙上,用鑷子在紙上進行姿態(tài)糾正,然后蓋上一份表芯紙,紙上再放置標本,標本上再覆蓋表芯紙,這樣一層層疊起來夾到標本夾里,用繩子將標本夾勒緊或在標本夾上壓一重物,以便表芯紙更快地吸干植物體中的水份。其間要及時換紙,最初每天換 1~2 次,而后可隔 2~3 天換一次 (換下的紙要曬干,以備下次再用,一直換到標本干透為止 )。干透的標本要裝貼到臺紙上,臺紙的大小一般為26×36厘米,臺紙的右下角應貼上標簽,最后粘貼半透明的護蓋紙。②原色復膜標本制作。先將綠色的枝葉和花朵分離,對綠葉和不同顏色的花朵采用不同的化學方法處理。綠色枝葉的處理:向濃度為50%的醋酸溶液中,加入醋酸銅制成醋酸銅的飽和溶液,取一份飽和溶液加 4份水稀釋,然后將植物材料放到稀釋液中加熱,使溫度保持在75℃~85℃之間。此時綠色枝葉逐漸變黃,要繼續(xù)加熱使其恢復成原來的綠色后,立即停止加熱,然后將標本從溶液中取出,用清水洗凈,放到表芯紙上,置于標本夾中加壓,并要注意及時換紙。也可將標本夾放入真空干燥箱中抽真空。同時可加熱到75℃左右。各種花色的處理:紅色花可在2%的酒石酸溶液中浸10~20分鐘;紫色花可在2%的硫酸鋁溶液中浸10~20分鐘。浸過的花朵從溶液中取出后要洗凈、脫水。脫水方法與枝葉相同。干透的枝葉、花朵要及時裝貼到臺紙上,并在臺紙的右下角貼上標簽,最后送到護卡機里進行高溫復膜。③原色立體標本制作。取帶有花的植物枝葉裝入容器里,用粒度為20~50目的硅膠顆粒將其全部埋沒,約10天左右標本干透,即可從硅膠中取出,立即密封到盛有少量干燥劑的標本瓶中長期保存,也可將標本封鑄到無色透明的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中保存,無論哪種保存方法都不能受日光曝曬。 2. 植物標本的浸制 對那些柔軟多汁,不易干燥或干燥后易變形的植物材料,多采用浸泡的方法制作標本。浸制過程包括固定和保存兩個步驟,根據(jù)植物材料顏色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制作方法;①綠色標本的制作。將綠色植物材料洗凈后浸在 5%的硫酸銅溶液中,直到材料由綠色變?yōu)辄S色再由黃色變?yōu)榫G色為止。此時可取出材料洗凈,然后浸到5%的福爾馬林液中保存。②紅色標本的制作。某些紅色的果實如番茄等洗凈后要先浸在用 4毫升福爾馬林、3 克硼酸和 400毫升水配成的處理液中,約1~3天后果實即變成褐色,此時可取出果實向里面注射少量用20毫升10%的亞硫酸、10克硼酸和 580毫升水配制而成的保存液, 隨后將果實長期浸泡在這種保存液中,逐漸恢復成原來的紅色。③紫色標本的制作。紫色葡萄等果實洗凈后要先在250毫升福爾馬林、500毫升氯化鈉飽和溶液再加4350毫升蒸餾水配制成的處理液中浸2~3個月,取出后洗凈,放入1%~2%的福爾馬林液中長期保存。④白色標本的制作。將白色的花與塊根等洗凈后放在1%~4%的亞硫酸溶液中,然后長時間置于日光下曝曬,直到標本曬漂成雪白色為止。 以上說的藥品普通的化學試劑店一般都有的

6,干制浸制剝制標本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制作標本的方法主要有兩類:即針插和液浸。 對于昆蟲來說,一般多采用針插法制作標本。 用針插法制作標本都需經(jīng)過下列8個步驟: 1.殺死 要想制作形體完整、色彩和形態(tài)都栩栩如生的標本,常常需要用剛剛捕捉到的新鮮活蟲,讓其在短時間內(nèi)迅速死亡,可用毒性大,擊倒力強的殺蟲劑如三氯甲烷、四氯化炭等藥劑來自制毒瓶或毒管。 毒瓶和毒管可采用廣口的玻璃瓶來制作,瓶口的大小可根據(jù)蟲體的大小而定,瓶塞宜用軟木塞,不能用易被腐蝕的橡皮塞。先在瓶底放些木屑,然后將藥液倒入,以達到剛好飽和,藥液不外流為度,再用厚長紙或軟木片將藥層蓋住。紙片或木片上要有幾個透氣孔,使毒氣能夠透出。 2.去除內(nèi)臟 在制作標本前,必須先將昆蟲的內(nèi)臟取出,便于針插后能迅速干燥。但象蜻蜓中的豆娘那樣身體極細的昆蟲,則可不必去除內(nèi)臟。 解剖時,可用鑷子直接從蟲的頸部和前胸背連接膜處插入,取出各個臟器?;蛟诟共總?cè)面沿背板和腹板的連接膜處剪開一個口子,然后用鑷子取出臟器。 接著用脫脂捏成一長條狀的棉花栓,用鑷子將其慢慢的塞人已掏空的昆蟲腹腔內(nèi),保持蟲體原來的體形。 3.臨時保存 昆蟲被毒氣殺死后,應盡早將其從毒瓶中取出,除去內(nèi)臟后,放在預先制備好的棉花紙包內(nèi),以避免攜帶時使蟲子遭到擠壓而變形受損。 棉花紙包的紙,宜選用吸水性好的,將其剪成方塊,大小根據(jù)蟲體的大小而定,以恰好能包住蟲體為度。脫脂棉可扯取一塊約0.5厘米厚、比紙稍小一點的小塊,壓平后放在紙片中間。 最好再備一小張白紙附置在脫脂棉上,作為臨時棉簽,以記載采集的時間和地點等。 準備就緒后,就可以在將蟲子取去內(nèi)臟之后,將其臨時包裹在里面,防止其受到損壞變形。 保存期不宜過長,應在1~2天內(nèi),注意及時將包打開,讓其通氣干燥,不使變質(zhì)。 4.還軟 干燥變硬后的蟲殼一般都會發(fā)脆,若不采取措施使其軟化,很可能一碰就會碎成小片,所以在插針之前必須使其還軟。 還軟的方式是:用玻璃換軟缸或別的器皿,底部加進蒸餾水,加入幾滴石炭酸,在架空的架子上面放置蟲子,加蓋密閉2~3天后就可換軟。 沒有換軟缸設(shè)備的,也可直接將蟲浸于溫水中,用熱氣也能使其還軟。 5.針插 固定昆蟲標本用的昆蟲針,系用不銹鋼制成,由細至粗,共有00號、0號、1號、2號、3號、4號、5號等7個級別。 從0至5號,6個級別的針都帶有針帽。只有00號不帶針帽,其長度僅為其他各號針長的一半,是作為雙重針插標本用的。 對于死后還未干燥變硬的或是還軟后的昆蟲,就是用上述的針將其固定起來的。使用哪號針,應根據(jù)蟲體的大小來定。 插針開始時,先將要制作的蟲體放在刺蟲臺或桌縫上,再根據(jù)蟲的大小,選用合適的號針,昆蟲針插前翅基部背中線稍右部位,半翅目昆蟲插前胸中央或小盾板中線偏右方,其他昆蟲插中胸中央。 6.整姿 完成針插后的昆蟲,還須根據(jù)該種昆蟲最正確的姿勢,對針插后的昆蟲作局部調(diào)整,如翅膀的位置、蟲足的彎曲度、觸角的伸長方向等逐項加以調(diào)整,使其完全與活昆蟲具有相同的姿態(tài)。 有些昆蟲愛好者喜歡按他所喜歡的姿態(tài)來固定昆蟲,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要求,適當調(diào)整昆蟲身軀、翅、腿或觸角的姿勢和位置。 7.干燥 當插針和整姿之后,下一步就可將昆蟲放置到安全通風出去干燥一段時間,這個階段一般需時1~2周,就可以完全干透。 8.防腐和保存 最后一道程序就是在制成的昆蟲標本上加放適量的防蛀防霉藥劑,然后插上標簽。若標本的數(shù)量較多,則需分門別類將標本置入標本盒內(nèi),將其置于避光的干燥處保存。 若需要制成昆蟲生態(tài)景箱,還可將昆蟲標本與經(jīng)過干燥處理的植物、花草配置在同一個玻璃罩內(nèi),也可配置在其他藝術(shù)鏡框中。

7,如何制作中藥標本

首先得將采集還的標本放置在干凈的紙張中、從根到莖到葉、都得鋪平、 在植物干燥的期間、需要勤換紙張、以免出現(xiàn)植物葉片的變色等現(xiàn)象發(fā)生、 等植物基本干燥后、取白紙板、針線、膠水等工具, 用針線將植物固定在白紙板上、注意植物的之態(tài)擺放、因為是標本所以一定要有視覺上的美感、 差不多就這樣吧、 我也只是學生、細節(jié)方面可能不是很到位!
目前通用的植物標本制作方法有干制和浸制兩大類: 1. 植物標本的干制 對含水量較少,易于干燥,干燥后又不易變形的植物材料可采用真空干燥、冰凍干燥、微波干燥、硅膠干燥和吸水紙壓制等物理方法進行強制性脫水。也可以首先進行必要的化學處理,然后再進行脫水干制。根據(jù)處理方法的不同,干標本的制作方法可分為以下3種:①臘葉標本制作。備齊足量的吸水紙(多用表芯紙代替),紙的規(guī)格以 28×42厘米為宜,將紙鋪在特制的植物標本夾上,洗凈后的標本要放到表芯紙上,用鑷子在紙上進行姿態(tài)糾正,然后蓋上一份表芯紙,紙上再放置標本,標本上再覆蓋表芯紙,這樣一層層疊起來夾到標本夾里,用繩子將標本夾勒緊或在標本夾上壓一重物,以便表芯紙更快地吸干植物體中的水份。其間要及時換紙,最初每天換 1~2 次,而后可隔 2~3 天換一次 (換下的紙要曬干,以備下次再用,一直換到標本干透為止 )。干透的標本要裝貼到臺紙上,臺紙的大小一般為26×36厘米,臺紙的右下角應貼上標簽,最后粘貼半透明的護蓋紙。②原色復膜標本制作。先將綠色的枝葉和花朵分離,對綠葉和不同顏色的花朵采用不同的化學方法處理。綠色枝葉的處理:向濃度為50%的醋酸溶液中,加入醋酸銅制成醋酸銅的飽和溶液,取一份飽和溶液加 4份水稀釋,然后將植物材料放到稀釋液中加熱,使溫度保持在75℃~85℃之間。此時綠色枝葉逐漸變黃,要繼續(xù)加熱使其恢復成原來的綠色后,立即停止加熱,然后將標本從溶液中取出,用清水洗凈,放到表芯紙上,置于標本夾中加壓,并要注意及時換紙。也可將標本夾放入真空干燥箱中抽真空。同時可加熱到75℃左右。各種花色的處理:紅色花可在2%的酒石酸溶液中浸10~20分鐘;紫色花可在2%的硫酸鋁溶液中浸10~20分鐘。浸過的花朵從溶液中取出后要洗凈、脫水。脫水方法與枝葉相同。干透的枝葉、花朵要及時裝貼到臺紙上,并在臺紙的右下角貼上標簽,最后送到護卡機里進行高溫復膜。③原色立體標本制作。取帶有花的植物枝葉裝入容器里,用粒度為20~50目的硅膠顆粒將其全部埋沒,約10天左右標本干透,即可從硅膠中取出,立即密封到盛有少量干燥劑的標本瓶中長期保存,也可將標本封鑄到無色透明的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中保存,無論哪種保存方法都不能受日光曝曬。 2. 植物標本的浸制 對那些柔軟多汁,不易干燥或干燥后易變形的植物材料,多采用浸泡的方法制作標本。浸制過程包括固定和保存兩個步驟,根據(jù)植物材料顏色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制作方法;①綠色標本的制作。將綠色植物材料洗凈后浸在 5%的硫酸銅溶液中,直到材料由綠色變?yōu)辄S色再由黃色變?yōu)榫G色為止。此時可取出材料洗凈,然后浸到5%的福爾馬林液中保存。②紅色標本的制作。某些紅色的果實如番茄等洗凈后要先浸在用 4毫升福爾馬林、3 克硼酸和 400毫升水配成的處理液中,約1~3天后果實即變成褐色,此時可取出果實向里面注射少量用20毫升10%的亞硫酸、10克硼酸和 580毫升水配制而成的保存液, 隨后將果實長期浸泡在這種保存液中,逐漸恢復成原來的紅色。③紫色標本的制作。紫色葡萄等果實洗凈后要先在250毫升福爾馬林、500毫升氯化鈉飽和溶液再加4350毫升蒸餾水配制成的處理液中浸2~3個月,取出后洗凈,放入1%~2%的福爾馬林液中長期保存。④白色標本的制作。將白色的花與塊根等洗凈后放在1%~4%的亞硫酸溶液中,然后長時間置于日光下曝曬,直到標本曬漂成雪白色為止。 以上說的藥品普通的化學試劑店一般都有的

8,福建人燉湯放的像細樹根一樣的中藥叫什么

弱弱說一句,蟲草么~
是雞骨草
【竹葉參的功效介紹】: 竹葉參 (《陜西中草藥》)   【異名】白龍須、竹葉七、獆豬七、白毛七(《陜西中草藥》),石竹根、竹節(jié)參、竹根七(《貴州藥植目錄》),白根藥、小竹根、倒竹散、老虎姜(《云南中草藥》)。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廣東萬壽竹的根及根莖。 植物形態(tài)   廣東萬壽竹,又名:山竹花、一線香、竹節(jié)草、玉竹草、白子草、竹葉草。多年生草本,高可達1米。根莖短,簇生多數(shù)須根。莖細,有分枝。葉互生,質(zhì)??;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5~10厘米,寬1.5~1厘米,先端短尖或漸尖,基部圓,有明顯平行脈;葉柄短。傘形花序頂生或與葉對生,有花2~4朵,罕為5~7朵;花序柄短,頂部有一片與葉相似的氈片;花下垂,白色或淡紫色,鐘狀,長1.5~2厘米,裂片6,基部有距;雄蕊6;子房3室。漿果球形,黑色,花期夏季。生于山坡、林下或草地。分布陜西及長江以南各地。本品在貴州地區(qū)亦作百尾筍使用,參見百尾筍條。 藥用價值   【采集】夏秋間采挖,洗凈、曬干。   【性味】苦辛,涼。 ①《云南中草藥》:苦,涼。 ②《江西草藥》:性平,味苦辛。   【功用主治-竹葉參的功效】清熱解毒,舒筋活血。治高熱不退,虛勞骨蒸潮熱,風濕麻痹,關(guān)節(jié)腰腿疼痛,痛經(jīng),月經(jīng)過多,癰疽瘡癤,跌打損傷,骨折。
【竹葉參的功效介紹】: 竹葉參 (《陜西中草藥》)   【異名】白龍須、竹葉七、獆豬七、白毛七(《陜西中草藥》),石竹根、竹節(jié)參、竹根七(《貴州藥植目錄》),白根藥、小竹根、倒竹散、老虎姜(《云南中草藥》)。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廣東萬壽竹的根及根莖。 植物形態(tài)   廣東萬壽竹,又名:山竹花、一線香、竹節(jié)草、玉竹草、白子草、竹葉草。多年生草本,高可達1米。根莖短,簇生多數(shù)須根。莖細,有分枝。葉互生,質(zhì)??;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5~10厘米,寬1.5~1厘米,先端短尖或漸尖,基部圓,有明顯平行脈;葉柄短。傘形花序頂生或與葉對生,有花2~4朵,罕為5~7朵;花序柄短,頂部有一片與葉相似的氈片;花下垂,白色或淡紫色,鐘狀,長1.5~2厘米,裂片6,基部有距;雄蕊6;子房3室。漿果球形,黑色,花期夏季。生于山坡、林下或草地。分布陜西及長江以南各地。本品在貴州地區(qū)亦作百尾筍使用,參見百尾筍條。 藥用價值   【采集】夏秋間采挖,洗凈、曬干。   【性味】苦辛,涼。 ①《云南中草藥》:苦,涼。 ②《江西草藥》:性平,味苦辛。   【功用主治-竹葉參的功效】清熱解毒,舒筋活血。治高熱不退,虛勞骨蒸潮熱,風濕麻痹,關(guān)節(jié)腰腿疼痛,痛經(jīng),月經(jīng)過多,癰疽瘡癤,跌打損傷,骨折。   ①《陜西中草藥》:滋陰補虛,祛風濕,活絡(luò)鎮(zhèn)痛。治虛勞,骨蒸潮熱,肺結(jié)核,心慌氣短,風濕腰腿痛,坐骨神經(jīng)痛。  ?、凇对颇现胁菟帯罚航庸侵寡?消炎止痛,祛風除濕。  ?、邸督鞑菟帯罚红铒L散熱,舒筋活血。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或浸酒、燉雞、研末為散。 外用:搗敷患處。   【選方】①治小兒高燒:山竹花根適量,研末。 每次一錢,日二次,冷開水送服。  ?、谥问肿懵楸裕荷街窕ǜ?,雞蛋一個。水燉,服湯食蛋。   ③治風濕痛:山竹花根六錢,紅孩兒根五錢,茜草根、大血藤根、虎刺根各三錢。用白酒一斤浸泡七天,每次服五錢至二兩,早晚各一次。  ?、苤窝矗荷街窕ǜm量,研末。每次二錢,水酒沖服,早晚各一次。(①方以下出《江西草藥》)   ⑤治風濕關(guān)節(jié)痛,痛經(jīng),月經(jīng)過多,肺結(jié)核:白根藥三至五錢。水煎服或燉雞服。(《云南中草藥》)  ?、拗蔚驌p傷,骨折,槍傷,瘡癤,蜂窩組織炎:白根藥(鮮)搗爛敷患處。(《云南中草藥》)  ?、咧味旧咭鸹杳裕荷街窕ǜT,研末,用萬年青根三錢,煎水沖服。(《江西草藥》)

9,如何有用中藥治療水腫

你最好先明確是原因造成的水腫 再用藥 比如如果是 腎盂腎炎 引起的 抗炎治療后 水腫就自己消除了 再比如是低蛋白 引起的 輸點蛋白血漿什么 水腫也就消了 再比如 是墜積性水腫 換個體位就好了 水腫只是個癥狀 最好能找到原因
陽水和陰水 有這種說法, 過多的液體積聚在組織間隙內(nèi)稱為水腫。水腫起初常較明顯地表現(xiàn)在眼皮、面部、陰囊等皮膚松弛的部位,及下肢,久病臥床者表現(xiàn)在臀部和腰部。水腫部位的皮膚發(fā)緊、腫脹、嚴重者皮膚發(fā)亮,甚至滲水。 水腫的診斷要點: 伴隨癥狀 可能的診斷 常為全身性水腫,發(fā)展較慢。伴有饑餓、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惡性腫瘤、結(jié)核、嚴重貧血等)。 營養(yǎng)性水腫 女性,全身輕度或中度浮腫,多于月經(jīng)前7-10天出現(xiàn),月經(jīng)來潮后消退,常伴有煩躁、易怒、失眠、頭痛、懶散、易疲乏等癥狀。 經(jīng)前緊張綜合征 始于踝部、下肢,勞累后加重,水腫向上蔓延加重,并可見頸靜脈怒張。嚴重者可遍及全身或伴有胸腔、腹腔積液。 心力衰竭 早期眼瞼及面部水腫,清晨起床后最為明顯。可發(fā)展為全身性水腫,分布與體位關(guān)系不大。尿檢可見蛋白尿、管型尿。 腎炎、腎功能不全 常先見于踝部,逐漸向上蔓延,可伴有腹水,而頭面部及上肢常無水腫??梢娭┲腽搿ⅫS疸,肝、脾腫大。 肝硬化 指壓后皮膚無明顯凹陷,伴有皮膚蒼黃、干燥、毛發(fā)脫落、反應遲鈍,并可見中等程度貧血。 粘液性水腫,甲狀腺素缺乏所致 長期服用皮質(zhì)激素,下肢或顏面的輕度水腫。 醛固酮增多癥,內(nèi)分泌紊亂所致 肢體某一末端局限性水腫,常由于局部靜脈、淋巴回流不暢或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 栓塞性靜脈炎、絲蟲病、局部炎癥、創(chuàng)傷或過敏等 水腫是體內(nèi)水液潴留,泛溢肌膚,表現(xiàn)以頭面、眼瞼、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為特征的一類病證。 二、歷史沿革 1.病名及分類:本病在《內(nèi)經(jīng)》中稱為“水”,并根據(jù)不同癥狀分為“風水”、“石水”、“涌水”?!督饏T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以表里上下為綱,分為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五種類型。宋代嚴用和將水腫分為陰水、陽水兩大類。《濟生方·水腫門》說:“陰水為病,脈來沉遲,色多青白,不煩不渴,小便澀少而清,大便多泄……陽水為病,脈來沉數(shù),色多黃赤,或煩或渴,小便赤澀,大便多閉?!? 2.病因病機:《素問·水熱穴論》指出:“勇而勞甚,則腎汗出,逢于風,內(nèi)不得入于臟腑,外不得越于皮膚,客于穴府,行于皮里,傳為跗腫”?!肮势浔驹谀I,其末在肺?!薄端貑枴ぶ琳嬉笳摗酚种赋觯骸爸T濕腫滿,皆屬于脾”。明代李梴《醫(yī)學入門·水腫》提出瘡毒致水腫的病因?qū)W說。 3..腫的治療:《素問·湯液醪醴論》提出“平治與權(quán)衡,去苑陳莝…··開鬼門,潔凈府” 的治療原則。在治療上又提出了發(fā)汗、利尿兩大原則:“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fā)汗乃愈?!?《仁齋直指方·虛腫方論》創(chuàng)用活血利水法治療瘀血水腫。 4. 調(diào)護及預后:唐代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水腫》中提出水腫必須忌鹽,并指出水腫有五不治:“一、面腫蒼黑,是肝敗不治;二、掌腫無紋理,是心敗不治;三、腰腫無紋理,是肺損不治;四、陰腫不起者,是腎敗不治;五、臍滿反腫者,是脾敗不治?!? 【病因病機】 水腫一證,其病因有風邪襲表、瘡毒內(nèi)犯、外感水濕、飲食不節(jié)及稟賦不足、久病勞倦,形成本病的機理為肺失通調(diào),脾失轉(zhuǎn)輸,腎失開闔,三焦氣化不利。 一、病因 寒 風水相搏 風 襲表 肺失宣通 陽水 熱 濕毒侵淫 水濕潴留 水腫 瘡毒內(nèi)侵 濕熱蘊結(jié) 陰水 感受水濕 脾失傳輸 水濕浸漬 瘀阻水停 飲食不節(jié) 脾陽不振 勞欲體虛 腎失開合 腎陽衰弱 水腫病因病機示意圖 二、病機 1.病機要點:水腫發(fā)病的基本病理變化為肺失通調(diào),脾失轉(zhuǎn)輸,腎失開闔,三焦氣化不利。 2.病變臟腑:在肺、脾、腎,關(guān)鍵在腎。 3.理性質(zhì):陽水屬實,多由外感風邪、瘡毒、水濕而成。陰水屬虛或虛實夾雜,多由飲食勞倦、稟賦不足、久病體虛所致。 4.理因素:風邪、水濕、瘡毒、瘀血。 5.機轉(zhuǎn)化:陽水與陰水可相互轉(zhuǎn)換或夾雜。 水腫轉(zhuǎn)歸,一般而言,陽水易消,陰水難治。 【診查要點】 一、診斷依據(jù) 1.水腫先從眼瞼或下肢開始,繼及四肢全身。 2.輕者僅眼瞼或足脛浮腫,重者全身皆腫;甚則腹大脹滿,氣喘不能平臥;更嚴重者可見尿閉或尿少,惡心嘔吐,口有穢味,鼻血牙宣,頭痛,抽搐,神昏譫語等危象。 3 .有乳蛾、心悸、瘡毒、紫癜以及久病體虛病史。 二、病證鑒別 1 .水腫與鼓脹 水 腫 鼓 脹 特 點 頭面或下肢先腫,繼及全身,腹壁無青筋暴露。 單腹脹大,面色蒼黃,腹壁青筋暴露,四肢多不腫,后期或可見輕度肢體浮腫 膚 色 鮮澤光亮,后期灰黯 蒼黃,面部赤縷,頸胸血痣 病變臟腑 肺、脾、腎 肝、脾、腎 2 .水腫陽水和陰水 分類 癥狀特點 陽 水 陰 水 病 因 風邪、瘡毒、水濕 飲食勞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臟腑虧損 病程、病勢 短、急 長、緩 浮腫部位 頭面部明顯 下肢為甚 皮膚顏色 光亮而薄 萎黃灰滯 凹陷性 按之易復 按之難復 一、辨證要點 水腫病證首先須辨陽水、陰水,區(qū)分其病理屬性。陽水屬實,由風、濕、熱、毒諸邪導致水氣的潴留;陰水多屬本虛標實,因脾腎虛弱,而致氣不化水,久則可見瘀阻水停。 其次應辨病變之臟腑,在肺、脾、腎、心之差異。最后,對于虛實夾雜,多臟共病者,應仔細辨清本虛標實之主次。 二、治療原則 發(fā)汗、利尿、瀉下逐水為治療水腫的三條基本原則,具體應用視陰陽虛實不同而異。陽水以祛邪為主,應予發(fā)汗、利水或攻逐,同時配合清熱解毒、理氣化濕等法;陰水當以扶正為主,健脾溫腎,同時配以利水、養(yǎng)陰、活血、祛瘀等法。對于虛實夾雜者,則當兼顧,或先攻后補,或攻補兼施。 三、證治分類 (一)陽水 1.風水相搏證 眼瞼浮腫 , 繼則四肢及全身皆腫 , 來勢迅速 ,多有惡寒,發(fā)熱,肢節(jié)酸楚,小便不利等癥。偏于風熱者,伴咽喉紅腫疼痛,舌質(zhì)紅,脈浮滑數(shù)。偏于風寒者,兼惡寒,咳喘,舌苔薄白,脈浮滑或浮緊。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行水。 代表方:越婢加術(shù)湯加減。 常用藥:麻黃、杏仁、防風、浮萍、白術(shù)、茯苓、澤瀉、車前子、石膏、桑白皮、黃芩。 變證:如見汗出惡風,衛(wèi)陽已虛,則用防己黃芪湯加減,以益氣行水;若表證漸解,身重而水腫不退者,可按水濕浸漬證論治。 2.毒侵淫證 眼瞼浮腫 , 延及全身 , 皮膚光亮 ,尿少色赤, 身發(fā)瘡痍 ,甚則潰爛,惡風發(fā)熱,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或滑數(shù)。 治法:宣肺解毒,利濕消腫。 代表方: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 常用藥:麻黃、杏仁、桑白皮、赤小豆、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 3.水濕浸漬證 全身水腫,下肢明顯,按之沒指 ,小便短少,身體困重,胸悶,納呆,泛惡,苔白膩,脈沉緩,起病緩慢,病程較長。 治法:運脾化濕,通陽利水。 代表方:五皮飲合胃苓湯加減。 常用藥:桑白皮、陳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蒼術(shù)、厚樸、陳皮、草果、桂枝、白術(shù)、茯苓、豬苓、澤瀉。 4.濕熱壅盛證 遍體浮腫 , 皮膚繃急光亮 ,胸脘痞悶,煩熱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結(jié),舌紅,苔黃膩,脈沉數(shù)或濡數(shù)。 治法:分利濕熱。 代表方:疏鑿飲子加減。 常用藥:羌活、秦艽、防風、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豬苓、茯苓、澤瀉、木通、椒目、赤小豆、黃柏、商陸、檳榔、生大黃。 (二)陰水 1.脾陽虛衰證 身腫日久, 腰以下為甚 , 按之凹陷不易恢復 ,脘腹脹悶,納減便溏,面色不華,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小便短少,舌質(zhì)淡,苔白膩或白滑,脈沉緩或沉弱。 治法:健脾溫陽利水。 代表方:實脾飲加減。 常用藥:干姜、附子、草果仁、桂枝、白術(shù)、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棗、茯苓、澤瀉、車前子、木瓜、木香、厚樸、大腹皮。 變證:脾氣虛弱,遍體浮腫,面色萎黃,晨起頭面較甚,動則下肢腫脹,能食而疲倦乏力,大便如?;蜾纾”惴炊?,舌苔薄膩,脈軟弱,治宜益氣健脾,行氣化濕,以參苓白術(shù)散加減。 2.腎陽衰微證 水腫反復消長不已, 面浮身腫, 腰以下甚, 按之凹陷不起,尿量減少或反多,腰酸冷痛,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晄白,甚者心悸胸悶,喘促難臥,腹大脹滿,舌質(zhì)淡胖,苔白,脈沉細或沉遲無力。 治法:溫腎助陽,化氣行水。 代表方:濟生腎氣丸合真武湯加減。 常用藥:附子、肉桂、巴戟肉、仙靈脾、白術(shù)、茯苓、澤瀉、車前子、牛膝。 變證:腎陰虧虛 水腫反復發(fā)作,精神疲憊,腰酸遺精,口渴干燥,五心煩熱,舌紅,脈細弱等。治宜滋補腎陰為主,兼利水濕,以左歸丸加澤瀉、茯苓 冬葵子等。 腎虛肝旺,頭昏頭痛,心慌腿軟,肢 瞤 者,加鱉甲、牡蠣、杜仲、桑寄生、野菊花、夏枯草。 病程纏綿,反復不愈,正氣日衰,復感外邪,證見發(fā)熱惡寒,腫勢增劇,小便短少,此為虛實夾雜,本虛標實之證,治當急則治標,先從風水論治,但應顧及正氣虛衰一面,不可過用解表藥,以越婢湯為主,酌加黨參、菟絲子等補氣溫腎之藥,扶正與祛邪并用。 3.瘀水互結(jié)證 水腫延久不退,腫勢輕重不一, 四肢或全身浮腫 ,以下肢為主, 皮膚瘀斑 , 腰部刺痛 ,或伴血尿,舌紫暗,苔白,脈沉細澀。 治法:活血祛瘀,化氣行水。 代表方:桃紅四物湯合五苓散。 常用藥:當歸、赤芍、丹參、益母草、紅花、凌霄花、路路通、桃仁、桂枝、附子、茯苓、澤瀉、車前子。 【預防調(diào)護】 1.避免風邪外襲。 2.防止水濕外侵。 3.意調(diào)攝飲食。水腫病人應忌鹽,腫勢重者應予無鹽飲食,輕者予低鹽飲食(每日食鹽量 3 - 4 克 ),腫退之后,亦應注意飲食不可過咸。 4.持皮膚清潔,避免抓破皮膚。 5.日記錄水液的出人量。 6.持治療,定期隨訪。 7.逸結(jié)合,調(diào)暢情志。 【臨證備要】 1.提高臨診辨證能力:水腫病證,病因繁雜,病理變化復雜多變,累及臟腑眾多,因此,掌握不同病因致病特點,以及不同臟腑病損的證候特征,有利于提高臨床辨證能力。 2.正確使用攻下逐水法:攻下逐水法是治療陽水的一種方法,只宜用于病初體實腫甚,正氣尚旺,用發(fā)汗、利水法無效,而確有當下之脈證者。 3 .血化瘀利水法的應用:對于瘀血之水腫,活血化瘀利水法,往往是提高水腫療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4 .用腎毒性藥物:近年研究發(fā)現(xiàn),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藥,如馬兜鈴、關(guān)木通、木防己、益母草等亦有一定腎毒性,對水腫病人應避免大劑量、長時間使用。 5 .時治療水腫的嚴重變證。
你最好先明確是原因造成的水腫 再用藥 比如如果是 腎盂腎炎 引起的 抗炎治療后 水腫就自己消除了 再比如是低蛋白 引起的 輸點蛋白血漿什么 水腫也就消了 再比如 是墜積性水腫 換個體位就好了 水腫只是個癥狀 最好能找到原因
由于你的表述不夠詳細,僅以我們課本上水腫一章打出來給你,供你參考! 水腫是指因感受外邪,飲食失調(diào),或勞倦過度等,使肺失宣降通調(diào),脾失健運,腎失開合,膀胱氣化失常,導致體內(nèi)水液潴留,泛濫肌膚,以頭面、眼瞼、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為臨床特征的一類病證?!? 本病證發(fā)病率較高,中醫(yī)藥治療具有良好的療效。 本病在《內(nèi)經(jīng)》中稱為“水”,并根據(jù)不同癥狀分為風水、石水、涌水?!鹅`樞,水脹》篇對其癥狀作了詳細的描述,如“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至其發(fā)病原因,《素問·水熱穴論篇》指出:“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素問·至真要大論篇》又指出:“諸濕腫滿,皆屬于脾?!笨梢娫凇秲?nèi)經(jīng)》時代,對水腫病已有了較明確的認識。《金匱要略》稱本病為“水氣”,按病因、病證分為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五類。又根據(jù)五臟證候分為心水、肺水、肝水、脾水、腎水。至元代《丹溪心法·水腫》才將水腫分為陰水和陽水兩大類,指出:“若遍身腫,煩渴,小便赤澀,大便閉,此屬陽水;“若遍身腫,不煩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澀赤,此屬陰水”。這一分類方法至今對指導臨床辨證仍有重要意義。明代《醫(yī)學入門·雜病分類·水腫》提出瘡痍可以引起水腫,并記載了“膿瘡搽藥,愈后發(fā)腫”的現(xiàn)象,清代《證治匯補·水腫》歸納總結(jié)了前賢關(guān)于水腫的治法,認為治水腫之大法,“宜調(diào)中健脾,脾氣實,自能升降運行,則水濕自除,此治其本也?!蓖瑫r又列舉了水腫的分治六法:·治分陰陽、治分汗?jié)B、濕熱宜清、寒濕宜溫、陰虛宜補、邪實當攻。分別為完善水腫的病因?qū)W說和辨證論治作出了各自的貢獻。 西醫(yī)學中的急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內(nèi)分泌失調(diào),以及營養(yǎng)障礙等疾病出現(xiàn)的水腫,可參考本節(jié)進行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人體水液的運行,有賴于氣的推動,即有賴于脾氣的升化轉(zhuǎn)輸,肺氣的宣降通調(diào),心氣的推動,腎氣的蒸化開合。這些臟腑功能正常,則三焦發(fā)揮決瀆作用,膀胱氣化暢行,小便通利,可維持正常的水液代謝。。反之,若因外感風寒濕熱之邪,水濕浸漬,瘡毒浸淫,飲食勞倦,久病體虛等導致上述臟腑功能失調(diào),三焦決瀆失司,膀胱氣化不利,體內(nèi)水液潴留,泛濫肌膚,即可發(fā)為水腫。 1.風邪外襲,肺失通調(diào)風邪外襲,內(nèi)舍于肺,肺失宣降通調(diào),上則津液不能宣發(fā)外達以營養(yǎng)肌膚,下則不能通調(diào)水道而將津液的代謝廢物變化為尿,以致風遏水阻,風水相搏,水液潴留體內(nèi),泛濫肌膚,發(fā)為水腫。 2.濕毒浸淫,內(nèi)歸肺脾肺主皮毛,脾主肌肉。癰瘍瘡毒生于肌膚,未能清解而內(nèi)歸肺脾,脾傷不能升津,肺傷失于宣降,以致水液潴留體內(nèi),泛濫肌膚,發(fā)為水腫?!稘健に[》謂:“又有年少,血熱生瘡,變?yōu)槟[滿,煩渴,小便少,此為熱腫。” 3.水濕浸潰,脾氣受困脾喜燥而惡濕。久居濕地,或冒雨涉水,水濕之氣內(nèi)侵;或平素飲食不節(jié),過食生冷,均可使脾為濕困,而失其運化之職,致水濕停聚不行,潴留體內(nèi),泛濫肌膚,發(fā)為水腫。 4.濕熱內(nèi)盛,三焦壅滯“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濕熱內(nèi)侵,久羈不化;或濕郁化熱,濕熱內(nèi)盛,使中焦脾胃失其升清降濁之能,三焦為之壅滯,水道不通,以致水液潴留體內(nèi),泛濫肌膚,發(fā)為水腫。 5.飲食勞倦,傷及脾胃飲食失調(diào),或勞倦過度,或久病傷脾,脾氣受損,運化失司,水液代謝失常,引起水液潴留體內(nèi),泛濫肌膚,而成水腫。 6.腎氣虛衰,氣化失?!澳I者水臟,主津液?!鄙还?jié),房勞過度,或久病傷腎,以致腎氣虛衰,不能化氣行水,遂使膀胱氣化失常,開合不利,引起水液潴留體內(nèi),泛濫肌膚,而成水腫。 上述各種病因,有單一致病者,亦有兼雜而致病者,從而使病情趨于復雜。本病的病位在肺、脾、腎三臟,與心有密切關(guān)系?;静C是肺失宣降通調(diào),脾失轉(zhuǎn)輸,腎失開合,膀胱氣化失常,導致體內(nèi)水液潴留,泛濫肌膚。在發(fā)病機理上,肺、脾、腎三臟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如肺脾之病水腫,久必及腎,導致腎虛而使水腫加重;腎陽虛衰,火不暖土,則脾陽也虛,土不制水,則使水腫更甚;腎虛水泛,上逆犯肺,則肺氣不降,失其宣降通調(diào)之功能,而加重水腫。因外邪、瘡毒、濕熱所致的水腫,病位多在肺脾;因內(nèi)傷所致的水腫,病位多在脾腎。因此,肺脾腎三臟與水腫的發(fā)病,是以腎為本,以肺為標,而以脾為制水之臟,誠如《景岳全書·腫脹》所云:“凡水腫等證,乃肺脾腎三臟相干之病。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于氣,故其標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虛則氣不化精而化水,脾虛則土不制水而反克,:腎虛則水無所主而妄行。” 此外,瘀血阻滯,三焦水道不利,往往使水腫頑固難愈。 【臨床表現(xiàn)】 水腫初起多從眼瞼開始,繼則延及頭面、四肢、腹背,甚者腫遍全身,也有的水腫先從下肢足脛開始,然后及于全身。輕者僅眼瞼或足脛浮腫,重者全身皆腫,腫處皮膚繃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或皮膚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復,甚則按之如泥。如腫勢嚴重,可伴有胸腹水而見腹部膨脹,胸悶心悸,氣喘不能平臥,唇黑,缺盆子,臍突、背平等癥。 【診斷】 1.水腫初起多從眼瞼開始,繼則延及頭面、四肢、腹背,甚者腫遍全身,也有先從下肢足脛開始,然后及于全身者。輕者僅眼瞼或足脛浮腫;重者全身皆腫,腫處按之凹陷,其凹陷或快或慢皆可恢復。如腫勢嚴重,可伴有胸腹水而見腹部膨脹,胸悶心悸,氣喘不能平臥等癥。 2.可有乳蛾、心悸、瘡毒、紫癜,感受外邪,以及久病體虛的病史。 3.尿常規(guī)、24小時尿蛋白定量、血常規(guī)、血沉、血漿白蛋白、血尿素氮、肌酐、體液免疫、心電圖、心功能測定、腎臟B超等實驗室檢查,有助于診斷和鑒別診斷。 【鑒別診斷】 鼓脹水腫病是指表現(xiàn)為頭面、眼瞼、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的一種病證,嚴重的水腫病人也可出現(xiàn)胸水和腹水;鼓脹以腹水為主,但也可出現(xiàn)四肢,甚則全身浮腫,因此本病需與鼓脹病鑒別。 鼓脹的病因主要是酒食不節(jié),情志所傷,久病黃疽、積證,血吸蟲侵襲,勞倦過度,脾虛等。主要病機是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diào),氣滯、血瘀、水停于腹中。臨床上鼓脹先出現(xiàn)腹部脹大,病情較重時才出現(xiàn)下肢浮腫,甚至全身浮腫,腹壁多有青筋暴露。 水腫的病因主要是外感風寒濕熱之邪,水濕浸漬,瘡毒浸淫,飲食勞倦,久病體虛等。病機主要是肺失宣降通調(diào),脾失健運,腎失開合,膀胱氣化失常,導致體內(nèi)水液潴留,泛濫肌膚。其癥狀是先出現(xiàn)眼瞼、頭面或下肢浮腫,漸次出現(xiàn)四肢及全身浮腫,病情嚴重時才出現(xiàn)腹部脹大,而腹壁無青筋暴露。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辨陽水和陰水陽水:多因感受風邪、水濕、瘡毒、濕熱諸邪,導致肺失宣降通調(diào),脾失健運而成。起病較急,病程較短,每成于數(shù)日之間。其腫多先起于頭面,由上至下,延及全身,或上半身腫甚,腫處皮膚繃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常兼見煩熱口渴,小便赤澀,大便秘結(jié)等表、實、熱證。陰水:多因飲食勞倦、久病體虛等引起脾腎虧虛、氣化不利所致。起病緩慢,多逐漸發(fā)生,或由陽水轉(zhuǎn)化而來,病程較長。其腫多先起于下肢,由下而上,漸及全身,或腰以下腫甚,腫處皮膚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復,甚則按之如泥,不煩渴,常兼見小便少但不赤澀,大便溏薄,神疲氣怯等里、虛、寒證。 辨證雖然以陽水、陰水為綱,陽水和陰水有本質(zhì)區(qū)別,但應注意,陽水和陰水之間在一定條件下,亦可互相轉(zhuǎn)化,需用動態(tài)的觀點進行辨識。如陽水久延不退,正氣日虛,水邪日盛,便可轉(zhuǎn)為陰水;反之,若陰水復感外邪,肺失宣降,,脾失健運,腫勢劇增,又可表現(xiàn)為以實證、熱證為主,而先按陽水論治。 治療原則 水腫的治療,《素問·湯液醪醴論篇》提出“去菀陳壟”、“開鬼門”、“潔凈府”三條基本原則。張仲景宗《內(nèi)經(jīng)》之意,在《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中提出:“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fā)汗乃愈?!北孀C地運用了發(fā)汗、利小便的兩大治法,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一直沿用至今。根據(jù)上述所論,水腫的治療原則應分陰陽而治,陽水主要治以發(fā)汗、利小便、宜肺健脾,水勢壅盛則可酌情暫行攻逐,總以祛邪為主;陰水則主要治以溫陽益氣、健脾、益腎、補心,兼利小便,酌情化瘀,總以扶正助氣化為治。虛實并見者,則攻補兼施。 分證論治 『陽水』 ·風水泛濫 癥狀:浮腫起于眼瞼,繼則四肢及全身皆腫,甚者眼瞼浮腫,眼合不能開,來勢迅速,多有惡寒發(fā)熱,肢節(jié)酸痛,小便短少等癥。偏于風熱者,伴咽喉紅腫疼痛,口渴,舌質(zhì)紅,脈浮滑數(shù)。偏于風寒者,兼惡寒無汗,頭痛鼻塞,咳喘,舌苔薄白,脈浮滑或浮緊。如浮腫較甚,此型亦可見沉脈。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行水。 方藥:越婢加術(shù)湯。 方用麻黃宣散肺氣,發(fā)汗解表,以去其在表之水氣;生石膏解肌清熱;白術(shù)、甘草、生姜、大棗健脾化濕,有崇土制水之意??勺眉痈∑?、茯苓、澤瀉,以助宣肺利小便消腫之功。若屬風熱偏盛,可加連翹、桔梗、板藍根、鮮白茅根以清熱利咽,解毒散結(jié),涼血止血;若風寒偏盛,去石膏加蘇葉、桂枝、防風,以助麻黃辛溫解表之力;若咳喘較甚,可加杏仁、前胡,以降氣定喘;若見汗出惡風,為衛(wèi)氣已虛,則用防己黃芪湯加減,以助衛(wèi)解表;若表證漸解,身重而水腫不退者,可按水濕浸漬型論治。 鮮浮萍草,數(shù)量不拘,煎水洗浴。用于急性腎炎初期,全身浮腫,頭面尤劇者。以汗出為佳,汗出后宜避風寒,切勿受涼。 ·濕毒浸淫 癥狀:身發(fā)瘡痍,甚則潰爛,或咽喉紅腫,或乳蛾腫大疼痛,繼則眼瞼浮腫,延及全身,小便不利,惡風發(fā)熱,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或滑數(shù)。 治法:宜肺解毒,利尿消腫。 方藥: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五味消毒飲?!? 前方中麻黃、杏仁、梓白皮(以桑白皮代)等宣肺行水,連翹清熱散結(jié),赤小豆利水消腫;后方以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加強清解濕毒之力。 若膿毒甚者,當重用蒲公英、紫花地??;若濕盛糜爛而分泌物多者,加苦參、土茯苓、黃柏;若風盛而瘙癢者,加白鮮皮、地膚子;若血熱而紅腫,加丹皮、赤芍;若大便不通,加大黃、芒硝。 ·水濕浸漬 癥狀:全身水腫,按之沒指,小便短少,身體困重,胸悶腹脹,納呆,泛惡,苔白膩,脈沉緩,起病較緩,病程較長。 治法:健脾化濕,通陽利水。 方藥:胃苓湯合五皮飲。 前方以白術(shù)、茯苓健脾化濕,蒼術(shù)、厚樸、陳皮健脾燥濕,豬苓、澤瀉利尿消腫,肉桂溫陽化氣行水;后方以桑白皮、陳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健脾化濕,行氣利水。若上半身腫甚而喘,可加麻黃、杏仁、葶藶子宣肺瀉水而乎喘。 ·濕熱壅盛 癥狀:遍體浮腫,皮膚繃急光亮,胸脘痞悶,煩熱口渴,或口苦口粘,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結(jié),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或沉數(shù)。 治法:分利濕熱。 方藥:疏鑿飲子。 方中羌活、秦艽疏風解表,使在表之水從汗而疏解;大腹皮、茯苓皮、生姜協(xié)同羌活、秦艽以去肌膚之水;澤瀉、木通、椒目、赤小豆,協(xié)同商陸、檳榔通利二便,使在里之水邪從下而奪。疏表有利于通里,通里有助于疏表,如此上下表里分消走泄,使?jié)駸嶂暗靡郧謇?,則腫熱自消。若腹?jié)M不減,大便不通者,可合己椒藶黃丸,以助攻瀉之力,使水從大便而泄;若癥見尿痛、尿血,乃濕熱之邪下注膀胱,傷及血絡(luò),可酌加涼血止血之品,如大小薊、白茅根等;若腫勢嚴重,兼見氣粗喘滿,倚息不得平臥,脈弦有力,系胸中有水,可用葶藶大棗瀉肺湯合五苓散加杏仁、防己、木通,以瀉肺行水,上下分消;若濕熱久羈,化燥傷陰,癥見口燥咽干、大便干結(jié),可用豬苓湯以滋陰利水。 至于攻逐,原為治療陽水的一種方法,即《內(nèi)經(jīng)》“去菀陳壟”之意。但應慎用,只宜于水勢壅盛,癥見全身高度浮腫,氣喘,心悸,腹水,小便不利,大便不通或干結(jié),畏食,脈沉有力,正氣尚旺,他法無效的患者。此時應抓住時機,急則治其標,用攻逐之法以直奪其水勢,使水邪速從大小便而去,可選用十棗湯。俟水退后,再議調(diào)補,以善其后。 黑白丑各65g,紅糖125g,老姜500g,大棗60g,研極細末或搗爛泛丸,每日3次,分3天服完。對于腎病水腫消水效果良好,但不鞏固。 『陰水』 ·脾陽虛衰 癥狀:身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脘腹脹悶,納減便溏,食少,面色不華,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質(zhì)淡,苔白膩或白滑,脈沉緩或沉弱。 治法:溫陽健脾,化氣利水。 方藥:實脾飲。 方中干姜、附子、草果仁溫陽散寒化氣,白術(shù)、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棗健脾益氣,大腹皮、茯苓、木瓜利水去濕,木香、厚樸、大腹皮理氣行水。水濕過盛,腹脹大,小便短少,可加蒼術(shù)、桂枝、豬苓、澤瀉,以增化氣利水之力。若癥見身倦氣短,氣虛甚者,可加生黃芪、人參以健脾益氣。 尚有一種浮腫,由于長期飲食失調(diào),攝人不足,或脾胃虛弱,失于健運,精微不化,而見面色萎黃,遍體輕度浮腫,晨起頭面腫甚,動久坐久下肢腫甚,能食而倦怠無力,大便或溏,身腫而小便正?;蚍炊啵}軟弱。此與上述脾陽虛衰,水溢莫制有所不同,乃由脾氣虛弱,清陽不升,轉(zhuǎn)輸無力所致,治宜益氣升陽,健脾化濕,可用參苓白術(shù)散加減。加黃芪、桂枝,以助益氣升陽化濕之力;陽虛者加附子、補骨脂溫腎助陽,以加強氣化。并應適當注意營養(yǎng),可用黃豆、花生佐餐,作為鋪助治療,多可調(diào)治而愈。 ·腎陽衰微 癥狀:面浮身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氣促,腰部冷痛酸重,尿量減少,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咣白或灰滯,舌質(zhì)淡胖,苔白,脈沉細或沉遲無力。 治法:溫腎助陽,化氣行水。 方藥:濟生腎氣丸合真武湯。 腎為水火之臟,根據(jù)陰陽互根原理,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故用六味地黃丸以滋補腎陰;用附子、肉桂溫補腎陽,兩藥配合,則補水中之火,溫腎中之陽氣;用白術(shù)、茯苓、澤瀉、車前子通利小便;生姜溫散水寒之氣;白芍開陰結(jié),利小便,牛膝引藥下行,直趨下焦,強壯腰膝。 若心悸,唇紺,脈虛或結(jié)或代,乃水邪上犯,心陽被遏,瘀血內(nèi)阻,宜重用附子再加桂枝、炙甘草、丹參、澤蘭,以溫陽化瘀;若先見心悸,氣短神疲,形寒肢冷,自汗,舌紫暗,脈虛數(shù)或結(jié)或代等心陽虛衰證候,后見水腫諸癥,則應以真武湯為主,加人參、桂枝、丹參、澤蘭等,以溫補心腎之陽,化瘀利水。若見喘促,呼多吸少,汗出,脈虛浮而數(shù),是水邪凌肺,腎不納氣,宜重用人參、蛤蚧、五味子、山茱萸、牡蠣、龍骨,以防喘脫之變。 本證纏綿不愈,正氣日衰,復感外邪,癥見惡寒發(fā)熱,腫勢增劇,小便短少,此時可按風水治療,但應顧及正氣虛衰的一面,不可過用表藥,以麻黃附子細辛湯合五皮飲為主加減,酌加黨參、黃芪、菟絲子等補氣溫腎之藥,扶正與祛邪并用。 若病至后期,因腎陽久衰,陽損及陰,可導致腎陰虧虛,癥見水腫反復發(fā)作,精神疲憊,腰酸遺精,口燥咽干,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治宜滋補腎陰為主,兼利水濕,但滋陰不宜過于涼膩,以防匡助水邪,傷害陽氣,可用左歸丸加澤瀉、茯苓等治療。 若腎陰久虧,水不涵木,肝腎陰虛,肝陽上亢,上盛下虛,癥見面色潮紅,頭暈頭痛,心悸失眠,腰酸遺精,步履飄浮無力,或肢體微顫等,治宜育陰潛陽,用左歸丸加介類重鎮(zhèn)潛陽之品珍珠母、牡蠣、龍骨、鱉甲等治療。 脾陽虛衰證與腎陽虛衰證往往同時出現(xiàn),而表現(xiàn)為脾腎陽虛,水濕泛濫,因此健脾與溫腎兩法常同時并進,但需區(qū)別脾腎虛的輕重主次,施治當有所側(cè)重。 水腫日久,瘀血阻滯,其治療常配合活血化瘀法,取血行水亦行之意,近代臨床上常用益母草、澤蘭、桃仁、紅花等,實踐證明可加強利尿效果。 【轉(zhuǎn)歸預后】 凡水腫病程較短,或由營養(yǎng)障礙引起的浮腫,只要及時治療,合理調(diào)養(yǎng),。預后一般較好。若病程較長,反復發(fā)作,正虛邪戀,則纏綿難愈。若腫勢較甚,癥見唇黑,缺盆平,臍突、足下平,背平,或見心悸,唇紺,氣急喘促不能平臥,甚至尿閉,下血,均屬病情危重。如久病正氣衰竭,濁邪上泛,出現(xiàn)口有穢味,惡心嘔吐;肝風內(nèi)動,出現(xiàn)頭痛,抽搐等癥,預后多不良,每易出現(xiàn)脫證,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時處理。 【預防與調(diào)攝】 本病水腫較甚,應吃無鹽飲食,待腫勢漸退后,逐步改為低鹽,最后恢復普通飲食。忌食辛辣、煙酒等刺激性食物。若因營養(yǎng)障礙致腫者,不必過于強調(diào)忌鹽,而應適量進食富于營養(yǎng)之蛋白質(zhì)類飲食。此外,尚須注意攝生,不宜過度疲勞,尤應節(jié)制房室,以防斫傷真元,起居有時,預防外感,加強護理,避免褥瘡。 【現(xiàn)代研究】 ·腎臟性水腫 1.原發(fā)性腎小球腎炎 鐘氏認為慢性腎小球腎炎病機為脾腎不足、濕熱內(nèi)阻、氣滯血瘀,創(chuàng)立益氣補腎活血湯,隨癥加減治療浮腫48例,結(jié)果完全消退40例,好轉(zhuǎn)5例,總有效率93.75%。該方對消除蛋白尿,改善造血功能、血壓及免疫功能均有較好的作用[中醫(yī)雜志1993;(10):610)信此外,近年在分期分型論治腎小球腎炎方面,療效顯著。葉氏以中醫(yī)藥治療急性腎小球腎炎420例,按病程分為邪盛期和恢復期兩個階段。邪盛期分風熱與濕熱、風寒與寒濕證,以祛邪為主;恢復期分陽虛、氣虛兩型,治療以清化余邪而扶正為法。結(jié)果臨床痊愈率83.1%,好轉(zhuǎn)率16.9%。遠期隨訪310例,絕大多數(shù)情況良好[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93;(7):12)。 2.腎病綜合征 魯氏等對黃芪當歸合劑(二味等量制成)治療腎病綜合征的臨床及動物實驗進行了系列研究,發(fā)現(xiàn)該合劑雖然不能直接減少尿蛋白,但能促進肝臟白蛋白和骨骼肌蛋白合成,因此在腎病綜合征存在大量蛋白尿情況下,改善低白蛋白血癥和總體蛋白貯備,從而對腎病綜合征起治療作用。通過對實驗性木鼠腎病綜合征模型的實驗觀察,黃芪當歸合劑不僅有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作用,還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和載脂蛋白Bloo。腎病理和免疫組織化學證實本晶在降脂同時還減少了腎小球硬化指數(shù)(P<0.01)和細胞外基質(zhì)的聚積(P<0.01)。表明該合劑在該病治療中不僅能調(diào)節(jié)蛋白質(zhì)代謝,還能有效降低高脂蛋白血癥,防治腎小球硬化和保護腎功能[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1997;17(8):478)。 ·心源性水腫 近年來,對中醫(yī)藥治療充血性心衰及其所致的水腫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如沈氏用大劑量萬附葶方[萬年青、附子(先煎)、葶藶子)治療充血性心衰60例,以強心補腎、瀉肺利水為大法,有效率為88.93%[浙江中醫(yī)藥雜志1990;(5):195)信張氏用強心湯治療慢性充血性心衰50例,藥用人參(另煎)、附子(先煎)、黃芪、丹參、葶藶子、桂枝、枳殼、澤瀉,總有效率達94%[浙江中醫(yī)雜志1992;(9):387)。蔣氏認為老年心衰病位在心,關(guān)乎,腎,病理因素為瘀血,病機為陽虛氣弱,水停瘀留,單用西藥效差,臨床用益腎活血湯為主配合小劑量西藥治療72例,顯效率69.4%,認為中西醫(yī)結(jié)合控制老年心衰起效快,副作用少[中醫(yī)雜志1993;(2):95)。梁氏等對中醫(yī)藥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思路和方法進行了探討,認為中醫(yī)藥治療心衰有較好的療效,尤其對潛在性心衰、難治性心衰以及洋地黃中毒等患者,更顯示出其獨特的優(yōu)勢。治療心衰,應強調(diào)辨證論治,但不要忽視西醫(yī)辨病對治療的參考意義。充分利用現(xiàn)代醫(yī)學的各種檢測手段,準確查明心衰的基礎(chǔ)病變,不僅可判斷預后和療效,同時可避免盲目性和減少失誤,并可使治療用藥能有一定的規(guī)律可循。一般而言,中藥治療心衰的適應癥多為工-Ⅱ度心衰患者,Ⅲ度心衰及頑固性心衰主張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尤其情況緊急時,應先用西藥救急,以免貽誤病情。心衰病位在心,但不局限于心。心病日久,可累及肺、脾、腎、肝等臟,反之,他臟病變亦可影響至心而演變?yōu)樾臍?、心陽虛衰或心陽不足、心血瘀阻等,例如肺心病心衰乃因肺病日久不愈,波及脾、腎及心,從而出現(xiàn)咳喘、痰飲、心悸、水腫諸證,此時肺脾腎俱虛,心陽受累,心血瘀阻。治療除溫通心陽、活血化瘀之外,尚須重視溫腎健脾利水以及瀉肺平喘。常選用真武湯加桂枝、黃芪、桃仁、紅花、丹參、地龍、葶藶子等治療肺心病心衰,臨床觀察對改善心肺功能,提高機體抗感染能力均有明顯療效。心衰乃多種疾病遷延日久所致,為本虛標實之證。心氣、心陽虛是其病理基礎(chǔ),血脈瘀滯為中心病理環(huán)節(jié),瘀血、痰濁、水飲乃其標實之候。由于瘀血、痰濁、水飲等邪實每在臟腑虧虛的基礎(chǔ)上產(chǎn)生,可見標實乃本虛所致。故治療上強調(diào)扶正固本,絕不可標本倒置,一味攻逐,而傷正氣。心衰整個病程中常合并有瘀血。因此,治療心衰應重視活血化瘀,在扶正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心衰的基礎(chǔ)病變及其病理機制的不同,針對性地選擇用藥。如病因為風心病者,常選用桃仁、紅花、雞血藤、蘇木以活血化瘀通絡(luò)。在深人了解心衰的病因病理及其發(fā)病機理的基礎(chǔ)上,從中西醫(yī)兩方面的理論進行分析探討,尋求結(jié)合點,并指導用藥,將能取得更好更確切的療效。例如部分心衰病人曾接受洋地黃化治療,發(fā)生了洋地黃中毒,出現(xiàn)傳導阻滯。此時可在基礎(chǔ)辨證的前提下,加用淫羊藿、仙茅、細辛、麻黃、三七等藥物,??墒箓鲗ё铚纳芠中醫(yī)雜志1998;39(4):242]。
為您推薦
Copyright© 2005-2022   ixwebhosting-coupon.com 版權(quán)所有 【內(nèi)容整理自網(wǎng)絡(luò),若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滇ICP備19000309號-2

服務(wù)熱線:192-7871-9469 (微信同號,注明來源) 網(wǎng)址:ixwebhosting-coupon.com